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 ·成眉线成都段首条盾构隧道右线贯通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成电孵化总经理徐枫: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成都电子科大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

徐枫

  在徐枫的办公室里,一直珍藏着一个保温杯。14年前,成都成电光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电光信)开业的时候,徐枫收到了这份礼物。作为成都电子科大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电孵化)总经理,徐枫觉得,能够为企业提供拔节生长的土壤,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在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是“最后一公里”。如何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阶段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这是以成电孵化为代表的大学科技园关注的焦点。
  近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正式启动“新技术·新动能·新未来”——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大型采访活动,通过深度解码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因,寻访领航时代的标杆力量。4月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徐枫,探寻新技术产品化、市场化的背后,政企、校企、企服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桥梁,无障碍互联、互通、互享的秘密。

从初创到上市
与企业共同成长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沙河园)是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电子科大科技园)的起步园区及核心载体,运营主体成电孵化成立于1994年,是电子科大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习的专业服务机构。
  徐枫1998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亲历了学校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科技园是学校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徐枫看来,大学科技园扮演着经理人的中间角色,“一方面,要为初创企业提供‘阳光雨露’,‘润物细无声’地服务企业,但掌舵权还必须在企业家手中;另一方面,做到‘帮忙不添乱’,帮助他们磨合市场需求,顺利完成产品的市场化转换。”
  徐枫向记者展示了成电光信(股票代码920008)的开业礼物。成电光信是最早一批在电子科大科技园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之一,由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邱昆带领组建初创团队,通过与学校及电子科大科技园的无缝合作与努力,2024年于北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成电光信走过的13年,也是创业团队与科技园携手共进、共同成长的13年。”徐枫说,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后续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的发展规律本来就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真正的科创企业从零到市场和产业成熟,通常会经历15年甚至更长的艰苦奋斗,“我们需要帮助企业,避开不需要踩的坑,在合适的阶段加速或减速,而非一脚油门踩到底。将创业初期宝贵的资源,时间、人力、资金等,尽可能精准投放于必需的试错探索之上。”他说。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电子科大科技园已服务并成功孵化上千家科技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就超过200家,园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成都市运营的分园区已有五个,载体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沙河园)已成为省市知名、成华区唯一的国家级A级(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该园围绕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正以“1核多点”为布局,以营建“‘数智’软硬件微生态”为战略规划,积极拥抱开源文化,搭建服务创客群体的开源科创平台和“成都市程序员之家”;以概念验证平台为基础,推进成华区技术经理人培训和技术转移联盟建设,打造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发挥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科技成果源头活水的优势,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找到更多“潜力股”
提供一站式服务


  如何找到更多的“成电光信”?徐枫的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挖掘“潜力股”,“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赛、电路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这些团队中走出了很多优秀的科技创业者。还有那些有志于成果转化的教师和校友群体,我们必须让更多的创客了解科技园,双向奔赴建立联结。”徐枫说。
  智能彩超、一站式大模型“云盒”、太赫兹即时通信系统、麻将计分器……就在采访当天,徐枫还在与一个创业团队沟通和打磨,“大学生特别有创新力,都很会‘整活’,他们的新奇想法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徐枫说。
  相较于传统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所承担的科创属性更加明显。科技园会为这些极具想法与技术,却缺乏市场、管理和产业经验的年轻初创团队提供服务,“从整体产品方向、商业模式,到团队搭建和管理,再到怎么融资,我们都会一起讨论。”
  对于一些尚难承担园区租金的学生团队,园区也会尽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现在可能比较‘草根’,暂时体量不大,未来一旦成功,就有机会成为全新的风口,对行业而言可能是颠覆性的。”徐枫看好他们的潜力,也愿意辅导和带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聚焦电子信息产业
建议“滴灌式”培育科技型企业


  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变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城市进化的核心动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正重塑竞争格局。
  徐枫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沙河园),2016年开始,逐步由“综合型孵化器”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型孵化器”转变,目前92%以上在孵企业均为电子信息产业。
  “我们当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是明晰的,就是要发挥园区特色,定位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产业。”同时,徐枫还认为要以技术创业者为中心,“后端的发展我们很难预测,所以必须先把前端抓好,把这些人才找到并聚集起来,从0突破到1是关键。”
  他建议,可以“滴灌式”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即在科技企业成长的关键早期,普惠并精准投放政府财政资源呵护培育创新创业企业,招引高水平人才,鼓励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形成允许试错、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引导“耐心资本”去陪伴守候每一粒“创新的种子”,让企业把根深深扎在本土,从而创造高质量的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以创新的内核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和投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实习生 颜诗语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