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碑前的微党课
7月23日,在若尔盖县“胜利曙光”——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前,活动主持人正为参加“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阿坝行的“五支队伍”,讲述微党课《新长征路上永耀“胜利曙光”》。
正如主持人所讲,在若尔盖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以长征精神为引领,翻“雪山”,过“草地”,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7月下旬,若尔盖热曲河畔鲜花盛开。90年前,正是在这里,穿越班佑草地的70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
1935年8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先头部队从松潘毛儿盖出发,开始穿越若尔盖大草原。这里海拔在3000米到4000多米之间,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
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红军行军七天七夜,终于走到了第一个有人烟的地方,就是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
在班佑经过简单休整后,红军右路军开始继续行军。当年8月28日,彭德怀率先头部队走出草地并驻扎在若尔盖阿西茸的牙弄寨,命令11团政委王平带上一个营的兵力和刚刚筹集到的粮食返回班佑草地,接应因疾病、饥饿滞留在班佑热曲河畔的红军战士们。
当王平等人走到班佑热曲河边,用望远镜观望时,只见对岸的河滩上背靠背坐着几百个红军战士,一动不动,过河后才发现这七八百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
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发现,红军三大主力数次过草地,总计损失超过万人。而班佑热曲河畔牺牲的七八百名红军英烈,也是长征过草地众多回忆录中,记载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
为记录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纪念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壮举,当地党委、政府、军分区根据开国上将王平的回忆录,建成了“胜利曙光”——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
这组醒目的红色雕塑群,其主体部分刻画了24位红军战士相互依靠、双眼紧闭,紧紧依偎在刻有“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的石柱周围,不远处一位手持望远镜的指挥员和搀扶伤员的红军战士形象,被取名为“胜利曙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