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当代书评-
A12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当代书评
  • ·当代青年如何面对“孔乙己的长衫”
  • ·广告
  • ·《紫禁城喵传》:故宫“喵星人”带你穿越600年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百年鲁迅的精神回响:

当代青年如何面对“孔乙己的长衫”

梁晓声发言。

阎晶明发言。

《经典的炼成》

新书发布会现场。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鲁迅及其作品留下的精神遗产究竟意味着什么?近日,这个穿越时空的命题,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鲁迅的世界与经典的启示——《经典的炼成》新书发布会”上引发了深刻讨论。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齐聚一堂,围绕作家、评论家阎晶明的鲁迅研究新著《经典的炼成》,展开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大家以经典为引,以文本为路,在当代生活中重访鲁迅的精神故地。在研讨中,鲁迅笔下的人物与当代青年的一些思想、情绪也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故乡》的复杂面相:超越金句的文学价值

  作为经典篇目,《故乡》中“闰土”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阎晶明在研究中却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部作品虽然几近家喻户晓,但专业研究却相对较少。“这种影响力与研究热度的不平衡,恰恰说明经典作品仍有待深入开掘。”
  在《经典的炼成》中,阎晶明对《故乡》进行了多维度的文本细读。他指出,这部作品不仅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等金句流传,它的故事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更展现了鲁迅高超的文学技艺——将故事叙述、杂文议论与散文抒情完美融合,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出丰富的意蕴层次。“这种复合型的创作手法,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阎晶明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对鲁迅研究用力甚深。《经典的炼成》收录了阎晶明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的随笔十篇,对《孔乙己》《故乡》《祝福》等经典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深入分析鲁迅何以成为鲁迅。
  对于名篇《祝福》,阎晶明从小说家写作的视角加以分析:“鲁迅写的是祥林嫂的命运,但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并没有从祥林嫂第一次嫁人、不同的转场到最后的死亡这样平铺开来,他用了一种浓缩的方式,让祥林嫂这一生的命运都在鲁镇这个舞台上展现出来。”
  他强调,改变祥林嫂命运的故事都发生在鲁镇之外,但是祥林嫂的命运交响却完成在鲁镇,这就是小说性与戏剧性。一部中篇小说能用一万字完成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书写,这种浓缩与凝练的写作手法也会带给写作者启发。

鲁迅传统小说笔法对当代写作亦大有裨益

  作为创作经验丰富的小说家,作家梁晓声对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探讨。对鲁迅的作品,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关注。对于细节描写,他联系自己的写作经历谈到,“鲁迅作品中人物服装的描写和钱的描写,对我们写小说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梁晓声列举了几个经典案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所写的“排出”九文大钱,又如《祝福》里面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他认为,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都是鲁迅文字功底的体现,这样的笔法上承古典小说,从前在四大名著中常常见到。在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服饰的描写往往很细致,然而随着小说的现代化,这种描写逐步减少。“当代人的写作,风景描写少了,街道描写少了,样貌描写少了,服饰描写也少了,但是心理描写多了一些。”对于这些变化,他指出,鲁迅作品中这种传统小说笔法的可取之处在今天仍有传承的必要,对当代写作亦大有裨益。

“孔乙己的长衫”成热词
经典与现实产生了对话

  当“孔乙己的长衫”成为网络热词,鲁迅笔下的人物也与当代青年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阎晶明表示,长衫在鲁迅笔下变成一个社会身份的符号,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份和现实处境之间产生差距和错位的标志。对于长衫的书写,来自民间,来自现实,但正是鲁迅有着这样的发现力与概括力。因为鲁迅的笔触是接地气的,有生活的,因而虽是多年前的经典,却永远让人感到亲近。因为鲁迅对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有深刻的感受,虽在不同时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仍旧拥有生命力。
  梁晓声表示:“孔乙己是上个时代所造成的一个人物。即使他没被打残,即使他脱下长衫,他也不会劳动。”联系现今青年面临的困境,他表示能够理解今天的年轻人在艰苦的求学后“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的执念,但如果求职事关家人的生计,他认为,作为成年人,承担责任是比学位学历更为重要的、用来衡量人之为人的东西。

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书经典是你正在重读的书

  韩敬群将《经典的炼成》称为“大家小书”,“小书”是说它的篇幅不大,但它是“大家”书写使其内容高度浓缩,是研究智慧的结晶。此外,它的“小”也在于与读者平视交流的姿态。什么样的作家作品可以被称为“经典”?韩敬群引述了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对于经典的解读,“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书,是你正在重读的书。”他表示,重读应当是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重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对于何为经典,阎晶明在《经典的炼成》中也给出了自己的“注解”:“经典的最大品质是,可以从一百个方向进入,进而打开一个广大的世界。而作为一位经典作家,鲁迅的任何一面甚至一个点,都可以是无限拓展的话题。”
  对于经典的阅读方式,梁晓声表示,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我还是学生时,经常和老师讨论,那是一种享受;在北京语言大学做老师的时候,又经常跟学生讨论,我也非常享受。后来退休之后,跟儿子讨论;到最后,变成自己和自己反复讨论。”经典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就在于在不断的阅读和讨论中,可以获取以前不曾看到的、不曾得出的结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罗一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