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为文明互鉴搭建桥梁
  • ·讲故事的能力最重要
  • ·中外故事内核相通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第二届金熊猫奖纪录片单元评委鲍里斯·米蒂克:

讲故事的能力最重要

鲍里斯·米蒂克 图据组委会

  从斩获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项的《是坏情绪啊,没关系》,到首次以女性视角解说自然题材的《大自然的女王》……翻开第二届金熊猫奖纪录片单元提名名单,会发现其中的作品如星辰般闪耀。
  9月11日,在第二届金熊猫奖即将开启之际,评委会纪录片单元评委鲍里斯·米蒂克接受了媒体采访,畅谈此次参与评选活动的感受。这位来自塞尔维亚的纪录片导演、编剧、制片人,曾荣获威斯巴登goEast电影节金天鹅奖最佳影片奖、ASTERFEST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代表作有《美丽的黛安娜》《泰坦尼克》《再见,你好吗?》《赞美虚无》等。
  “第一次来到成都,感到很高兴,这是我第五次来中国。”采访中,鲍里斯·米蒂克首先谈到了此次来蓉的感受。他表示,每次来中国都有美妙的体验,每次的感受都有趣又充满收获,这和电影创作很相似。“我们总是用新的演绎去看相同的故事,所以成都和四川对我而言,是在中国美好经历的全新演绎。”
  在鲍里斯·米蒂克看来,金熊猫奖巧妙融合了面向电视和银幕的纪录片,既有纪实类资讯节目,也有更具电影感的叙事作品。同时,其也是不同视角的融合,包括中国视角与全球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文化与电影制作风格的交汇之地。”
  同时,鲍里斯·米蒂克也从自身的感受,谈到了对中国纪录片的看法。他说,自己对中国纪录片特别感兴趣,因为这里有太多故事,是世界其他地区所不了解的。同时,一切事物都在飞速变化,即使是我们自以为了解的故事,也总能通过新方式重新解读。“中国非常擅长学习和融合全球各地的不同创意,并将其转化为高效、有力且精美的作品。”他说。
  鲍里斯·米蒂克还谈到,从他开始关注中国艺术领域至今不过10年,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中国非常迅速地吸收了全球的艺术精华,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作品不要丢失那份独特的中国叙事魅力。”
  如今,新的AI工具和模型不断涌现,对影视制作行业产生了冲击。AI技术浪潮正在重新定义“创作”本身。“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好事。虽然这不是我喜欢的创作方式,但大势所趋。每次变革初期总会有各种快速试水,人们会尝试所有可能性,然后才会作出相应的调整。毕竟,讲故事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鲍里斯·米蒂克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