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与城市烟火融为一体
成都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中的小南街。
焕新归来的“老泸州·大河街”项目区游人如织。
置身于成都青白江区城厢古镇的街头巷尾,在一步一景中,聆听这座千年古城古今辉映的文化脉动;当沉睡已久的传统街区被“唤醒”,泸州大河街“焕新”归来后,重现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浪漫烟火气……当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下称“四普”)正在四川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展,涌现出不少令人惊喜的新发现。而漫步在充满岁月痕迹的古城与历史街区中,不仅能窥见蜀地璀璨悠久的历史脉络,更能看到文化代代更迭传承至今,在更新中再次焕发新面貌。
老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与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摸清文物家底之后,它们将怎样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青白江城厢古镇和泸州大河街的故事,讲述着当地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新路径,让沉睡的文物“醒”过来,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城厢古镇,作为青白江区的文化瑰宝,拥有2000余年历史,1护城河4街32巷108院落肌理清晰,是成都平原唯一保留龟背形制的千年古城。“城厢古城始于两汉、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延于当今,曾是汉代蜀郡三大名城之一的‘新都城’所在地。”青白江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庄娟介绍。
庄娟说,现在城厢古镇范围内共登记了不可移动文物7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同时,在“四普”进行中,在原有基础上新发现了13处不可移动文物,包含古遗址、古建筑等类型。
“此次‘四普’新发现的文物中,比较重要的是两处。其一是汉晋‘新都城’西城墙遗址,该遗址是成都平原现存修建时间最早和延续时间最长的城址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座城墙、壕沟、‘新都城’包砖三位一体共同展现的汉代城墙遗存。此外,我们还在省级文保单位明教寺觉皇殿的修缮工作中,在揭取殿内清代壁画时,意外发现其下还隐藏着明代壁画,这也是四川发现的唯一明清两代重层壁画。”
在庄娟看来,历史遗存得以被发现、被保留,得益于近年来青白江区在文物保护活化利用领域所作出的努力。庄娟提到,一直以来,资金匮乏是制约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关键难题,因城厢古镇中大多是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和修缮的要求都极高。“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青白江区在全省率先采取了政府加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中。”
从明教寺觉皇殿中重见天日的明清重层壁画,到绣川书院里工匠们复原传统榫卯工艺……庄娟介绍,在这一模式下,累计投入了两亿多元,对城厢古镇内近60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大规模、集群化的保护性修缮。也正因此,城厢古镇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荣获了2024年四川省文物利用优秀项目。
当下,城厢古镇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正如火如荼,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人文与烟火。譬如小南街,就以宋风古韵为主题打造,让游客“一秒入宋”,收获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当和煦的晨光照耀着泸州这座江边的城市,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阳光倾洒在悬挂着的油纸伞上,摇曳出斑驳的光影。微风轻拂中,“大河街”三个字更显醒目。
北城街道,是泸州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两千多年深厚的历史底蕴,给这处古老街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有报恩塔、会津城垣、联一大楼、钟鼓楼等国家、省级文保单位10余处。“大河街,曾经是川南地区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承载着丰富的码头文化和市井生活记忆,又是承载北城街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泸州市江阳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化遗产股长张光琴说。
“一条大河街,半部泸州史”,张光琴将大河街背后的历史缓缓道来。而岁月更迭中,大河街逐渐从繁华的商贸中心转变为以居住为主的老街区。又在城市向西、向南不断拓展的进程中,大河街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作为城市的底片,大河街见证了泸州昔日的繁荣兴旺,是无数老泸州人刻在记忆里的乡愁。张光琴介绍,在2022年,“老泸州”历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启,这片镌刻历史印记的老街区,在改造升级中迎来了“新生”。
张光琴提到,项目对江阳区内的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和迁移中,采用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了修缮、复原。
在保护的基础上,该项目对区域内的3个社区以及0.6平方公里街区进行了改造升级,保留原街区的风貌,对建筑进行改造和扩建,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7条街区。“通过‘微改造、精植入’的方式,我们引入文创市集、非遗体验馆等业态,还定期举办民俗节庆、露天影院等活动。”该项目运营单位负责人袁伟说,为了让设计理念和大河街更加契合,设计团队还深挖老泸州酒文化、长江文化、航运文化等,并将其全面结合于文物保护、历史建筑修复以及景观打造中。
原本老旧破落的文保建筑,在修缮后继续诉说着岁月沧桑与辉煌;老城墙下悬挂的泸州分水油纸伞下,呈现出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景;还有鳞次栉比的餐饮商铺前,飘出的香气让游客驻足……如今,当人们再次走进大河街,这处在2025年焕新归来的城市地标,在古韵乡愁中也融入了现代时尚。
现在的大河街,已经成为集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休闲购物、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自‘老泸州·大河街’开街以来,客流量已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50%以上,总营收突破600万元。”袁伟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