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北宋“宣和元宝”金币。
新疆库车出土的古钱币。
商海贝。图据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陕西省西安市发掘出土的铜钱。
也许有小朋友想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大家缺钱了,为什么不直接开动印钞机,印出更多的钱发给大家?事实上,钱不是想印就印的,随便多印钱不仅不会解决缺钱的问题,反而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等经济问题。
货币是怎么诞生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钱的概念。
钱是货币的日常俗称。想象一下,在古代,如果你想用自己家养的鸡换别人家做的布,你需要找到一个正好需要鸡又有多余布的人。这多麻烦啊,于是,就诞生了“货币”,它就像是一个“交换的桥梁”,它本身可能只是一块金属或一张纸,但大家都同意用它来交换东西。从人类早期的以物换物,到后来的贝币、金属铸币再到纸币,货币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演变。
为什么一张100元的钱能买到东西,而一张画得漂亮的纸却不能呢?这是因为钱背后有着“信任”和“约定”。例如给农民伯伯钱,他就卖给你蔬菜;给文具店阿姨钱,她就卖给你铅笔和本子。因为所有人都相信,钱可以换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如果这种信任消失了,钱就真的只是一张纸了。
印太多钱会发生什么?
假设一个国家开始大量印钱,每个人突然都有了很多钱,会发生什么呢?
例如,学校小卖部里只有10包大家最爱吃的零食,标价本来是5元一包,但有100个同学都想买,于是就有同学愿意付10元、15元,甚至是更高的价格来购买零食。这样一来,原价5元一包的零食,就可能卖到更高的价格。
大家手里的钱变多了,但能买的东西却没变。最糟糕的是,这种情况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钱越来越不值钱,最终甚至可能会变成一堆废纸。像这样,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太多货币追逐太少商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历史上发生过不少这样的事情。比如在19世纪初,德国政府印了太多钱,导致人们要用小车推着钱去买面包。在非洲的津巴布韦,也发生过类似的通货膨胀,出现了100万亿面额的当地钞票,仅能购买一个面包甚至半个面包的极端情况。
科学印钱与财富之锚
因此,国家确实会印新钱,但不能随便想印就印。当工厂生产了更多产品,农民收获了更多粮食,市场上有了更多东西可买时,国家就会适当增发一些钱,这样商品的价格才能保持稳定。这就像给小树浇水一样,如果水太少,树会干枯;而浇水太多,树根会腐烂。只有恰到好处地浇水,小树才能茁壮成长。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知道,钱不是财富本身,它只是交换物品的工具,管理国家钱财和管理个人零花钱,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需要平衡和适度。
知道多一点 中国货币的变迁
在金属货币出现前,海贝、龟甲、珠玉、布匹等,都曾充当过实物货币。由于文献记载和青铜器中赐贝兑换成器的铭文,许多人认为海贝至迟在商末已成为货币,是最早的货币。
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过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我国最早的铸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此时,传统的动物、布、谷物等实物货币已不适合长途运输,金属货币的稳定性和高价值迅速弥补了实物货币的缺憾,青铜铸币逐渐成为先秦主流。
战国中期后,列国货币演变为更易流通的环钱,楚国的蚁鼻钱、金版、钱牌等别具一格,可单独称为楚币。后来,布币、刀币、环钱、楚币慢慢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这不仅是货币形制和货币文字的统一,还是货币材料等方面的统一。
宋代钱基本是年号钱,即以皇帝的年号冠以钱名。宋代钱文多由皇帝所写,故称御书钱。
受人口增加、私家藏匿、民间毁钱铸器、钱币流于境外等原因影响,宋朝产生了严重的钱荒。为了应对钱荒,纸币应运而生。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诞生于四川。
元朝通行货币以纸币为主,明朝前期以纸币为主、中后期以白银为主,清朝纸币、白银、铜钱并行。清朝末年,传统的白银和铜钱,逐渐演化为机器铸造的银圆和铜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旭斌 综合报道
本文指导专家: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区域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郭华
除署名外图据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