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
宋新潮
  10月30日上午,在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开幕式主论坛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以《40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题发表主题演讲,系统梳理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年来的发展成就与实践经验。
  2025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宋新潮介绍,自1987年成功申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中国现有60项世界遗产,涵盖文化遗产41项、自然遗产15项、混合遗产4项。
  宋新潮从五个维度深入解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经验,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在“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物领域国际交流”方面,宋新潮列举多项合作成果:1993年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联合举办石窟寺遗址管理云冈培训班,1995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清西陵木结构培训班,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唐大明宫含元殿、龙门石窟保护、新疆石窟保护等外援项目。敦煌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1989年起长达十年的合作,总结了一套研究保护壁画治理病害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程序。
  在“国际理念中国化实践”上,宋新潮重点介绍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过程,称该《准则》归纳了中国文物保护70余年的经验,同时吸收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是我国第一个将国际理念“落地”的文件。随着国际合作的开展和对有关国际遗产保护文件的认识,不改变原状、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最小干预、定期评估等一系列重要遗产保护概念、理念渐渐被引入中国遗产保护领域。
  在迎来40周年的里程碑之年,宋新潮坦言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40年来,中国自觉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和《威尼斯宪章》,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际理念持续中国化,促进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