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研读叶圣陶先生的抗战日记。那时候,圣陶先生携家眷寓居成都。虽在成都生活多年,但在年节时,叶家依然是“苏派年味”。且看一九四三年叶圣陶家的新年是如何过的。“傍晚,杀鸡敬神,盖时近阴历岁暮,循往年常例也。合有鱼,但鱼甚贵,购买亦不便,未之用。”(一月十八日)“上午佐墨裹馍馍,亦年景也。站立工作,腰臂俱酸。”(一月二十九日)“今年阴历年景殊萧条,殆以物价太贵之故。”(二月二日)“傍晚祀先。祭毕,全家吃年夜饭,川人谓之‘团年’。二官不在家,桌上多放筷子一双,苏州俗也。”
按照成都过年的惯例,过年到元宵节才结束。我们不妨来看看叶圣陶春节的应酬。大年初一,“天气又转寒,傍晚且起大风。生火饮酒,酒后谈文艺,九时睡。”初二,“天气大寒,闭户生火盆,一家人集居暗室中。”初三日,朋友来,“天适放晴,遂在场上日光中饮酒,甚畅通。”初四日,“今日携墨入城,至雪舟家,算是回答拜年。到即食点心,依绍兴风俗,进点须饮酒。继之午餐,复饮。食毕,打牌四圈,余小负。”冯月樵来,“邀我们后日到彼处吃春酒”,叶“留之饮两杯,然后去”。叶圣陶在日记中感叹:“一天工夫,无非吃喝,即付消磨矣。”二月十日,“四时,至月樵店中。客迟迟不至,六时始集,凡四席。酒系四年陈,甚好。八时席尚未散,我们先辞出,从新西门坐车,戴月而归。”“小墨买一鲤归来,重斤许,值四十元。我家久不吃鱼矣,傍晚煮以佐酒。”(二月十三日)
“午刻与墨入城,应李与初之招,吃春酒。帖子写一时,而客至四时始集。听人谈话,闲观其庭中之梅花,暖日当窗,亦复舒适。”这一顿饭吃了两小时。(二月十九日)至此,春节就过完了。
抗战时的文化人如此过年,一般老百姓可想而知的吧。
1985年的春节,作家艾芜在除夕的日记里写道:“大家又高兴又忙碌”。早上,他从四川省文联宿舍里出来,到五世同堂街自由市场买小菜豆腐,过年兴吃青绿的嫩菜,豌豆尖涨了价,要两角一斤。午饭后,到新南门买“颗颗酥”花生两包(一斤两包),去钱一元九角,生意好,买的人拥挤。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年饭是按照湖南的规矩办的,这也是艾芜家的旧风俗。而四川人的团年饭则大都定在十二月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
而在腊月二十九,艾芜上午和周克芹、孙静轩参加一个团拜会,只有清茶一杯,观看演出。艾芜对此举评价说“倒节约得好”。当时是改革开放之初,这样的风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至于当时作家之间的往来,也很有意思。有人送给艾芜点心、水果罐头,甚至还送了特曲酒。“他们一定要送,只好收下。”
春节这一天,成都的街市很热闹。艾芜下午到街上走走,到东大桥椒子街自由市场,乡下人来卖菜的相当多。“我买豌豆尖一斤,去钱一角二分,已比昨天便宜多了。”豌豆尖是成都春节前后出现的青菜,鲜、嫩,是春节必备的佳品,我读成都时人日记,时常见此记录,可见豌豆尖在春节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