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2 人物-
E2人物
  • ·9米长卷绘就社区战疫众生相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画里有故事 画中有真情

9米长卷绘就社区战疫众生相

教导小朋友画画。

用捻条绘画。

吴乙古展示长卷。

吴乙古还喜欢弹琴。

  “他们天天加班加点在外面做核酸和搞排查,我就在社区‘守屋’值班搞创作,把防疫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12月7日上午,成都龙泉驿区大面街道悦龙社区美育空间里墨香四溢,吴乙古正在为他的9米长卷填色。画卷里有邻里街坊,有最近社区发生的感人故事。

不能奔赴防疫一线
用画作记录社区战疫故事

  “这是党员赵汝南,天天守门口给大家测体温、做登记;这是封控小区临时隔离点上的医生,不分昼夜测核酸;这是社区书记张平,连续加班五六天……”吴乙古说起画作中的人物如数家珍。在美育空间的长案上,平铺着一张长9米,宽0.5米的画卷,这是今年11月初,成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吴乙古潜心创作的长卷。他花了二十来天,运用国画与自家“绝学”的捻条画技法绘就而成。
  画面呈现了五个场景,分别是辖区恒大绿州党群服务站开展夜间检测核酸;悦龙山业主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疫情防控;琥珀庭院临时封控区排查;街道及区级领导到社区居委会部署防疫工作;热心居民为居家隔离者发放、运送生活物资。
  画面中80%的内容是用捻条技法创作,20%用国画线描技法描绘。长卷中只有红、黄、蓝、黑四种颜色。他说,红色代表党员、志愿者;黄色代表未来与希望;蓝色代表医务人员;黑色是中国画的水墨本色。整体以平行视角构图,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讲述社区里的战疫故事。
  据悉,悦龙社区有居民4.4万人左右,当时疫情发生后,社区多个小区陆续排查出有新冠密接者。社区防疫工作压力直线上升,排查、核酸检测成了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的工作。
  “那几天社区工作人员全都在外面搞防疫,看到书记他们几天都睡不成觉,甚至都累得生病了还坚守岗位,而我在办公室‘守屋’很着急,也想做点贡献。所以,只要回来一个人就问他们外面的情况,然后把最近社区发生的大事件都画出来,这样终于心安了些。画面里的所有人物都是真实的。”吴乙古说。

沉浸艺术熏陶中
终成非遗捻条画传承人

  捻条画艺术可能鲜有人知,它是由吴乙古的祖父吴道悲创立的,由父亲吴建堂传授于吴乙古。据介绍,1935年红军长征时期,因为躲避战乱,吴道悲在雅安山上,因为走得匆忙没有带毛笔,荷包里只有道林纸和墨块,他想起小时候曾祖父教自己用火捻纸蘸墨写字的情景。于是,吴道悲将纸折叠捻成条代替毛笔画画写生,偶然发明了捻条画,使捻条画成为中国独有的非遗艺术。
  吴乙古从小受到艺术熏陶,4岁起随父亲学习基础绘画,曾拜多位名家为师,深研油画、国画、传统国学、道学。他在绘画技法上,将传统国画“大写意”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绘画色彩的表现及易经风水构图进行了巧妙结合,创作出自己的绘画风格。记者看到,他将普通硬纸捻成长短粗细不一的条状,以捻纸绘画。运用捻纸独特的机理和“笔触”画出植物的轮廓,绘出山水的写意之感。2017年,他被评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神捻条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画作阴阳协调,静中有欲,动中有情,有内观其心的境界,且在多次参赛中夺得大奖,得到市场和艺术界的好评。

全家总动员做公益
让传统文化在社区“落地生根”

  位于悦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美育空间,是吴乙古最爱的地方。在这里,他传授社区画画爱好者、小朋友绘画技巧,每周六、周日都有许多学生前来学画。这里开设有公益课堂,教授居民国学经典、道家养生等传统文化。
  除了绘画,吴乙古还将自己喜欢的洞萧、古琴也搬来此,并邀请中国古典音乐方面的非遗传承人,为社区居民演奏古乐。“这里特别有文化氛围,一上楼就能闻到墨香,听到古音。让娃娃来这儿学习真好!这里是社区开办的公益课堂,比外面的培训班教学质量高,费用还很亲民。”居民陈瑞芳说。
  吴乙古在社区做志愿服务一年后,他的夫人和女儿在其影响下,也加入进来。夫人罗木喜好茶艺,她为居民请来专业茶艺师,开设中国传统茶道讲座。女儿吴佳颖是艺术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假期时也会来到美育空间,和父亲一起教孩子们画画。接下来,吴乙古还将引进社区家庭教育团队,常态化开展家风家教公益课堂、讲座等活动,致力于将传统文化、非遗艺术在社区“落地生根”,打造悦龙社区独有的文化品牌。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沈悦 吴小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