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委社治委
粮丰社区R29社区智惠食堂。
濯锦之江,源远流长。近年来,锦江区牢牢把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与治理深度融合,努力以多元参与凝聚社区发展治理新合力,以市民认同构筑幸福美好生活新格局,促进发展成果更加有形可感、治理方式更加敏捷精细、便民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多元,持续擦亮“推门就是美好生活”名片,为高质量建设“品位锦江·幸福城区”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2022年,锦江区启动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相关工作,逐步健全工作运行体系,组建由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三级专班,动态调整工作专班增至7个工作组,把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职能、资源、政策等统筹起来,建强“微网实格”治理体系。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锦江区在翡翠城社区、总府路社区、莲花社区等打造示范样本,梳理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锦江“微网实格”工作模式和经验,探索形成有微场地、微标识、微机制、微服务的“四有”微阵地规范化建设标准,有力有序推动22个社区、35个小区开展示范建设工作。
为推动“微网实格”工作走深走实,锦江区创新探索“七步工作法”,有效整合全区76个社区、1.1万余名“双报到”党员、2100余名社区工作者和3.4万名青年志愿者、92支“战旗红”“小牛哥”“楼小助”服务队等力量,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基层组织引领、社会各方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动员体系,使其成为问题发现、纠纷化解、服务群众的重要基础力量。
“在引导党员骨干、青年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社会自组织等多方力量‘进网入格’的同时,建立健全三级培训机制,指导微网格员将组织架构‘看明白’、网格责任‘说清楚’、服务对象‘点对点’、联络方式‘随身带’,助力微网格员们能力素质的提升。”锦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锦江区建立了一系列激励评价机制,依托“锦基金”筹集盘活微网实格专项基金,发挥“交子券”补助功能,以“金牌网格员”“十优十佳”评选为形式,鼓励链接各类平台资源打通积分兑换渠道,形成了“评-奖-补-兑-换”评价激励体系,成为“微网实格”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可以方便地买菜、理发、就餐、健身甚至就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衣食住行的“一站式服务”,这样的“一刻钟幸福生活圈”在锦江区正加速构建。
近日,位于锦江区成龙路街道粮丰社区的R29社区智惠食堂火爆出圈,深受辖区居民和上班族的青睐。据了解,该项目是兴城集团下属的兴城人居,携旗下全资子公司成都市兴东置业有限公司,以服务民生为切入点,推出的“智慧+国资”社区食堂,也是锦江区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便捷性的重点项目。
作为社区惠民利民的重要配套,食堂强调关注“一老一小”,推出一系列“助老”优惠政策——老年人可享受各类套餐优惠,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送餐服务等,促进社区高质量养老。此外,食堂专门配置了儿童餐具、儿童座椅,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贴心服务。
R29社区智惠食堂是R29社区生活空间的功能补充与延伸。R29社区生活空间一站式集合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剧场、社区咖啡空间、社区健身空间等服务空间,设置集成式便民自助终端和智能政务终端,以24小时共享自助打破群众办事“8小时”限制,将生活空间融入城市智慧化服务体系,满足辖区居民“全龄全时全新”多元需求。
作为成都12个国家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的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在打造过程中对1.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了需求调研。侧重“一老一小”,布局便民生活、文化、教育、体育、医养五大特色场景,引进三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儿托育、社区营养食堂等8类58项服务,为周边4个社区近10万人提供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优惠、便捷的公共生活服务。
“一刻钟生活圈的打造,离不开基础商业功能与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有机嵌合。”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锦江区将深化推进辖区“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商业多元业态供给体系,打造市级示范性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加大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力度,开发和提质一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生活服务“好项目”,提质打造成为社区居民的“幸福圈”。
聚焦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领域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锦江区将坚持宏观着眼、细处发力,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微网实格”为载体,以“六微”工程为抓手,推动社区发展治理走向深耕善治,聚力推进公园社区示范建设、促进社区商业发展、丰富社区服务供给、加大多元主体培育、实施小区治理攻坚等,推出一批可感可及成果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贡献社治力量,为建设更加美丽、更具活力、更有品位、更具幸福感的现代化国际化锦江夯实底部支撑。
华西社区报记者 高昊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