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3 人物-
E3人物
  • ·用热心换“安心”绘就别样风“警”线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社区“暖男”老陈:

用热心换“安心”绘就别样风“警”线

陈佳伟(右)与同事一起驾车巡查。

到幼儿园参加相关活动。

  

□华西社区报记者 沈悦 机投桥派出所供图

  “老陈,谢谢你来关心,我最近很好……”10月10日下午,成都武侯区机投桥街道万寿桥社区居民江宁(化名)正与辅警陈佳伟寒喧。无论工作多忙,陈佳伟每个月都会到这个特殊家庭来看看,关心江宁的近况。
  陈佳伟是武侯区公安分局机投桥派出所的一名辅警,也是土生土长的机投桥人。虽是“90后”,但不少居民亲切地喊他“老陈”。2015年9月从部队退伍后,他通过考核成为一名辅警。除了巡逻防控等工作,这几年他还协助民警帮助好几户离散家庭实现了团聚。他说,“对旁人而言可能只是普通的求助,但对受助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有了希望。”

A

废寝忘食查询 终将拾荒男子送回家

  2017年1月8日晚,陈佳伟在辖区巡逻时发现一名拾荒男子,大冷天衣着单薄破烂。他上前攀谈,发现男子不能提供自己及家人信息,无法正常交流。在走访询问中,他了解到拾荒者在附近已经游荡了好几天。“眼看就要过年了,每天寒意袭人,他的家人在哪儿?他要怎样挨过一个个寒夜?”陈佳伟接来热水、买来面包,帮拾荒男子回暖、解饿。
  期间,陈佳伟不断尝试与其沟通,几个小时过去了,男子依然无法正常交流。“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无助和对家的渴望。”陈佳伟回忆说。随后,他连夜投入到查明男子身份、帮其寻找家人的工作中。通过人脸对比,与其相似度高的有10余人,无一与他相貌吻合。一番查找完毕,已是第二天凌晨。
  陈佳伟向领导请示后,将男子临时安置到派出所值班室,同时继续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第三天,他和同事排查到阿坝州上报的一名张姓失踪人员。他将拾荒男子的近照提供给当地派出所,让其家人辨认。由于张姓男子离家时间长,相貌变化大,家人也无法辨别。为做实做细工作,他和同事通过张姓男子属地公安机关,取得了张姓男子在人口失踪平台上的信息,最终确认拾荒男子正是张某。
  原来,半年前家住阿坝州的张某出门玩耍,不慎迷路,有智力缺陷的他再也没有找到回家的路。张某走失后,其父母多次往返周边省市寻找,始终杳无音信。当陈佳伟打通电话告知“你们的儿子找到了”,张某的父母都不敢相信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孩子。电话那边,老人激动到泣不成声……
  当天下午,陈佳伟便和同事将张某护送回家。临走时,张某家人深深地鞠了一躬——每逢这种时刻,陈佳伟就会对警察这份工作更加自豪,更增添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B

天天上门家访 带失意男孩走出低谷

  在机投桥派出所工作这些年,协助民警办理案件、调解纠纷、抓捕犯罪嫌疑人等事务,陈佳伟都干过。久而久之,辖区居民遇到不好解决的家长里短、矛盾纠纷总会找他帮忙。
  2018年6月一个炎热的晚上,陈佳伟像平常一样巡逻到机投正街一户商铺进行检查。开门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大叔,看到身着警服的他便急忙拉着他的手往外走,满眼泪花地低声说:“小兄弟,我儿子高考成绩不理想,这几天在家不出门,不和我们说话,我担心他做傻事,你可不可以帮我去跟他聊一聊?谢谢你了!”
  于是,陈佳伟跟大叔走进房间。屋内灯光昏暗,一个长相白净的男孩正坐在沙发上发呆,任由风扇呼呼朝他吹着热风。陈佳伟慢慢走过去坐在他旁边,尝试跟他说话。刚开始,男孩儿一言不发,陈佳伟一直表达着对他的关切,慢慢地,男孩终于开口了。交谈中,陈佳伟发现男孩喜欢物理、天文,便跟他约定明天来看他时送他一套科幻小说《三体》。第一次谈话就以这么脱口而出的承诺而结束。
  第二天上门时,陈佳伟带去了《三体》。他们的聊天内容从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以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再到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此后一周,陈佳伟坚持每天去看男孩一次。男孩因此变得开朗起来,甚至一度愿意跟他出门走一走。就在高考填报志愿截止日的前两天,大叔突然打来电话,说儿子主动说要填报志愿上大学,言语中藏不住地激动、兴奋。听到消息的陈佳伟如释重负,以至于5年过去了,当初接到电话时那种激动的心情仍然记忆犹新。
  陈佳伟是“90后”,刚入行时,警务系统不会用、接处警流程不清楚、询问笔录没做过,调解矛盾纠纷对他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当时的境况挺尴尬,但未因此畏缩,而是暗自打气。没事,我年轻,我可以学。”陈佳伟说,工作之后,他跟随老民警从处置一件警情、调解一起纠纷、开展一次巡查开始,一点点学、一件件做,一天天积累成长了起来。
  如今,他已是辅警队长,哪里有紧急情况、哪里警力不足,就要赶到哪里,所以他的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时间久了形成习惯,要是手机长时间不响,就会下意识地检查是否是没电或是没信号——同事们常笑他患上了“强迫症”。
  “干基层工作,心里就要有群众。你只有俯下身子,老百姓才会接纳你。”八年时间,当年的“愣头青”已成长为社区“暖男”,继续以满腔热忱书写着服务基层群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