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2 热点-
E2热点
  • ·成都社区食堂打造居民幸福“食”光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成都社区食堂打造居民幸福“食”光

“爱心厨师队”开展助餐服务。

涌泉街道清泉社区便民助餐点开业仪式。

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食堂。

  今年7月份,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 活 圈 建 设 三 年 行 动 计 划(2023—2025)》中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菜品价廉物美、就餐模式创新、空间功能拓展……在成都,社区食堂在精细化运营的路上越走越远,正逐步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中。

温江区涌泉街道清泉社区
新鲜实惠 街道首家社区食堂上线

  “叔叔、阿姨们,准备开饭咯!”11月16日中午,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清泉社区“食刻相伴·微网同行”便民助餐点内散发出阵阵饭菜香,老人们陆续来到食堂,围坐在圆桌旁乐呵呵地拉起家常,坐等开饭。“我们年龄大了,买菜、做饭有点吃力。现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饭,真是太方便了。”82岁的居民张婆婆深有感触地说道。
  据悉,该助餐点是涌泉街道第一家社区食堂,普通居民餐食标准两荤两素14元,60岁以上老人及非户籍80岁以上居民12元,辖区户籍80岁以上居民由社区公益补贴5元,只需支付9元。同时社区还将组织微网格员、志愿者提供配送到家服务,让不便出门的老人也能够在家中吃上新鲜实惠的饭菜。
  清泉社区常住人口近3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6000余人。近年来,清泉社区聚焦探索高龄、空巢老人用餐问题,不断探索、布局养老服务设施,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就近提供助餐、帮扶、关怀等10余项基本服务。

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
助餐服务提档升级 社区食堂成“香饽饽”

  11月17日上午,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食堂联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下称七医院)举行助餐服务授牌仪式。食堂外两辆崭新的送餐车格外引人注目。
  上午10点,100余平方米的食堂内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张餐桌,各色凉菜、蒸菜、炖菜陆续端上保温加热台。11点多,陆续有居民前来用餐,与食堂一墙之隔的七医院部分患者家属也来到这里就餐。“从医院出来看到不少居民拿着饭盒来打饭,我就跟着来看看。一荤一素最低才12元,真是价廉物美……”从大邑县前来陪伴病人的严先生说。
  据悉,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老马路社区食堂得到周边居民的普遍认可,也受到附近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了更好地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在望江路街道的指导和多方沟通下,食堂与七医院建立服务关系。由老马路社区食堂为七医院提供助餐服务,患者、家属、医生可以通过点餐小程序下单,食堂统一安排助餐车为大家送餐。
  “家住望江路街道,年满65周岁,行动不便、独居、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可以申请送餐服务啦!”当天,食堂送出新福利。社区经过前期调研后,针对辖区特殊人群添置了送餐车。目前免费配送,未来将按照低偿服务、适度补贴的原则开展送餐服务。
  “为了让居民在冬天及时吃上热腾腾的新鲜饭菜,我们专门配备工作人员开展送餐服务。针对保温、防尘等问题,也从餐车的设计方面进行了思考,确保居民吃得放心、舒心又安心。”食堂负责人凌凌说。
  据悉,老马路社区食堂自2021年投运以来,为居民提供供餐服务达9万人次,有效解决了“空巢老人”“带孙一族”“奔波青年”无力采买、无暇做饭的现实问题。
  除满足居民“吃”之外,食堂还按照“公益聚资源、商业自造血、商业反哺公益”的良性发展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在非就餐时间,社区食堂有时会“变身”居民活动空间,已累计开展近600场活动,服务居民近3万人次。

彭州市通济镇圆通坝社区 “爱心厨师”上门为老人做饭

  “花椒油可以再放点,少放一点儿盐。”11月19日中午12点过,彭州市通济镇圆通坝社区79岁老人周帮琼家里,飘出阵阵香味儿。追着这香味儿走进房间,一位白发老人正坐在厨房门口实时“指导”着里面的“红马甲”掌勺。
  “好,好!”一边接收着老人的“信号”,“红马甲”一边熟练地操作着。颠勺、放调料、拿盘子、擦灶台……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红马甲”名叫郭艳群,她是圆通坝社区微网格长。来周帮琼老人家当“厨师”是“受社区所托”。
  2021年5月,通济镇圆通坝社区成立了彭州市首家“爸妈食堂”,社区提供用餐场地和日常服务,社区社工室负责食堂运营管理。每周一至周五为辖区近60名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生活困难老人提供丰盛可口的午餐,解决部分老人“吃饭难”问题,让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关爱。针对行动不便或是生病、卧床的老人,“爸妈食堂”团队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每天中午志愿者们将可口的饭菜送到他们家里。
  该模式运行两年后,“爸妈食堂”团队又有了新“想法”。“老人们来食堂除了吃饭,还在这里看坝坝电影、下棋、聊天、跳舞,大家走出家门聊天谈心、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这样不仅身心愉悦、精神生活也丰富。”圆通坝社区党委书记蔡波表示:“吃饭的问题可以通过送上门解决,但还需进一步加强精神上的关爱。”
  今年9月,圆通坝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微网格员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组成“爱心厨师队”,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自带肉菜到辖区60岁以上孤寡老人、残障老人、空巢老人和家庭困难等老人家中做“爱心餐”。此外,志愿者们还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唠家常,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9月以来,“爱心厨师”已开展40余次上门服务。
  乔佳琦华西社区报记者李玥林

沈悦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