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作主题演讲。
4月2日,由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华西社区报主办的成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分享会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李后强以《“成都经验”是场景实践方式的重大突破》为题,深入剖析成都基层治理的创新逻辑。
“场景实践”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或情境下,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或验证概念的一种方法。强调的是在真实世界中实施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场景实践”在促进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具体的应用场景,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公民参与度,促进政策的透明度与公平性。比如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设计、政务公开与透明、社区治理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应急响应与灾害管理、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应用广泛。这种方式强调在特定的实践场景中解决“事”的问题和促进“人”的自我增能,构建一种人与环境协同改变的理论体系。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应用“场景实践”方法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成都特征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成都作为超大城市,人口流动性强,资源分配不均,新旧矛盾交织,专业人才短缺等,居民参与基层治理还存在“象征性参与”“被动性参与”等问题。具体困惑表现在——
体制机制:制度规范不完善,镇(街道)、村(社区)层面缺乏具体实施的制度规范;权责不匹配,基层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权小责大”的问题,属地责任扩大化,事权下放后缺乏相应的权力和资源支持等。
共建共治共享:资源整合不足,个别部门行业资源力量进网入格的常态长效机制不健全;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群体关系“原子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人才队伍建设:专业人才缺乏,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对基层干部和网格员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智慧应用:数据孤岛现象,各部门数据分散,系统繁杂,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技术应用不足,智慧治理平台的功能不够完善,技术应用不够深入。
网格治理:网格划分不合理,网格划分不够科学;网格员负担重,网格员承担的任务过多,工作量大。
针对这些困难,成都市正在通过完善制度规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智慧治理等措施,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基层治理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组织体系建设创新。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
二是服务模式创新。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优秀党员、退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
三是治理机制创新。实施“微网实格”治理,划分微网格,构建“社区总网格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三级架构,建立“网格呼叫、镇街处置、部门报到”的服务群众闭环机制,配备专职网格员和微网格员,将所有党员编入网格,实现精细化治理。
四是多元共治创新。建立多元参与机制,组建“企业-社区-职工”议事会,邀请职工代表参与社区规划和服务评议。推行信托制物业服务,公开小区财务信息,召开业主大会议定预决算。关注特殊群体,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五是智慧治理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搭建智慧社区管理平台,集成业务系统,设置感知终端,汇聚公共和社会数据,实现区、街两级城运平台实战化运行。
六是社区营造创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用心测试民意,用情化解难题”。成都市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党建引领+场景赋能”,把治理嵌入社区生活、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把群众声音转化为治理良方,用“绣花功夫”创造了大量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成都特征,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实现了场景实践方法的重大突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