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顽疾”缩至1.5小时退场
□华西社区报记者冯浕社区供图
升级地下管网。
疏通积水。
街面快速恢复畅通。
“七下八上”主汛期已至,成都这座超大城市正有序应对防汛防涝的常态考验。从老旧社区的地下管网改造到智慧监测系统的精准预警,从应急抢险的高效响应到全民参与的协同治理,成都以系统化举措提升城市韧性。即日起,本报推出“蓉城韧性防汛录”栏目,聚焦成都如何以“韧性更新”破解内涝难题——看技术如何助力“未雨绸缪”,看社区如何实现“雨停路畅”,更看这座城市如何在科学调度与精细治理中,筑牢安全防线。透过一次次雨水的检验,记录成都守护城市安澜的扎实作为。第一期,一起来看7月初暴雨时,成都老小区的应对之策。
7月3日傍晚,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劲松社区成仁路小区的居民张大爷收起雨伞,踩着刚刚退去积水、重现畅通的道路去接孙子。而几年前,同样一场雨,深及膝盖的积水需要数小时才能完全消退,寸步难行是常态。这一场夏日暴雨,恰如一枚精准的“试金石”,不仅检验着小区地下管网的畅通,更映照着“深化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在基层社区扎实落地的生动实践。从望“水”兴叹到雨住路通,劲松社区成仁路小区以一场系统性的排水改造,为老旧小区蝶变提供了韧性样本。
曾几何时,“雨季”二字对于成仁路小区的居民而言,意味着无尽的焦虑与等待。在这之前,内涝如同一个顽固的“魔咒”,紧紧缠绕着这个老旧小区。雨水无情漫灌,道路积水深及膝盖,居民们举步维艰,日常生活被严重打乱。更令人煎熬的是,烈日下长达数小时的漫长等待,积水才“恋恋不舍”地完全消退。年复一年,这份“水患焦虑”深深刺痛着居民的心,成为社区治理亟待破解的沉疴。
“以前下大雨,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心都揪着。出门买菜都成问题,更别提上班上学了。那水退得慢啊,真是苦不堪言。”在小区住了二十多年的老住户李阿姨回忆道,脸上仍带着对过往的无奈。这份切肤之痛,也成为社区党委下定决心根治的内生动力。
痛定思痛,社区党委深刻认识到,内涝表象之下,是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与居民迫切民生诉求交织的多重困局。2021年,社区以“不破不立”的决心,将排水系统改造列为年度头号民生工程,一场系统性、根治性的改造拉开帷幕。
统筹聚力,共绘蓝图。社区积极协同中和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居民代表及专业施工方,搭建共商共治平台。多次召开协调会、现场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论证
改造方案,确保“成效落地”
不折不扣。“居民的意见非常宝贵,他们最清楚痛点在哪里。我们多次组织居民代表实地查看,共同敲定改造细节,就是要确保钱花在刀刃上,改到居民心坎里。”劲松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标本兼治,固本强基。摒弃以往“小修小补”的治标方式,实施系统性改造:
“强筋健骨”地下网:全面升级老旧地下管网,大幅提升管道口径和排水能力,构建更强大的“地下动脉”。
“顺势利导”畅水流:科学优化道路坡度设计,引导雨水快速汇流至排水口,避免局部淤积。
“双管齐下”添保障:增设强排设施,在极端暴雨天气时启动,为排水系统再上一道“双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韧性延伸,久久为功。改造成效初显后,社区并未止步。2023年,社区实施道路美化与环境提升工程,铺设透水性良好的新型沥青路面,加速雨水下渗;同时对相关管网设施进行更新维护。这不仅美化了小区环境,提升了居住品质,更进一步夯实了排涝的根基,增强了整个系统的长期韧性。“透水路面是个好东西,下雨天走路不打滑,水渗得快,夏天还能降温。”负责小区绿化维护的工人师傅对新路面赞不绝口。
真正的考验总是不期而至。7月3日下午,一场暴雨倾盆而下,猛烈冲刷着蓉城,也精准地“验收”着成仁路小区排水改造的最终成效。
暴雨中,熟悉的一幕似乎重现,小区部分低洼路段再次出现积水,水深一度达到膝盖位置。然而,这一次,结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雨势稍歇仅1.5小时后,现场居民惊喜地发现,积水已成功消退殆尽,道路完全恢复畅通!昔日动辄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漫长煎熬与无奈守望,被高效、顺畅的“社区代谢”能力彻底终结。
“那天雨真的很大,跟以前差不多。我当时心里还‘咯噔’一下,想着完了,又不知道要‘看海’多久了。结果没想到,雨停没多久,眼看着那水‘哗哗’地往下水道流,一个多钟头,路就干了!这改造是真管用啊!”亲历暴雨全过程的居民张大爷说起那天的情景,仍难掩激动。这场不期而遇的暴雨,不仅是一次工程质量的“硬核”检验,更是一份基层治理效能的高分答卷,一次居民安全感与获得感的即时、有力兑现。
从数小时望“水”兴叹的民生之痛,到1.5小时雨住路通的治理之效,劲松社区成仁路小区以排水改造这一“小切口”,精准破解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大难题”。这场发生在蓉城寻常巷陌的蝶变,正是“深化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宏大命题的微观映射。当路面映照着雨后的晴空,当升级后的地下管网默默守护着社区的安澜,这条被彻底疏通的,不仅是雨水的归途,更是直抵民心的善治之路。劲松社区的实践清晰地启示:唯有将居民的急难愁盼置于首位,以系统思维破解顽疾,以协同之力凝聚共识,以长效韧性应对挑战,方能在风雨考验中不断筑牢民生之基,铺就通往美好生活的坚实通途。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并维护好这些“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让每一次“暴雨即检验”都成为社区治理韧性提升的常态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