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书记工作室”探索代际关爱新路径
老人与青少年角色互换交流体验。
喜树路社区书记工作室开会培训。
在校大学生进小区开展问卷调查。
近期,“童心照银巢”社区代际关爱行动第四次活动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四楼会议室温情举行。本次活动以“代际暖心告别会”为主题,通过温情回顾、协作制作纪念风铃、签订长期互动约定、互赠作品等环节,进一步加深了辖区青少年与空巢、独居老人们的情感联结,并推动建立长效关怀机制。
据悉,此次“告别会”标志着“童心照银巢——社区代际关爱行动”项目圆满收官。该项目在喜树路社区“书记工作室”全程指导下,围绕“一老一小”双向赋能的核心理念,依托社区综合体的空间场景与创客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主题活动,有力促进了代际情感融合。
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新市民融合型社区,常住人口约3.3万人,其中“一老一小”群体分别占总人口的17%和15%。针对辖区空巢老人缺乏陪伴、青少年缺少代际情感联结的现实问题,今年8月,在喜树路社区“书记工作室”全程指导下,“童心照银巢”项目作为锦江区“星火”社区人才计划第三期暨大学生社工成长营第十一期社区服务项目正式启动,成为推进“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的又一暖心实践。
“项目周期为一个月,由5名社区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共同组成的执行团队,围绕结构化代际互动与手工创作,组织辖区6至14岁青少年与空巢、独居老人开展多场活动,旨在增进双方的理解、尊重与情感联结。”喜树路社区党委书记付清华表示,项目不仅有效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也提升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敬老观念,初步构建了可持续的代际支持网络,营造出互助友爱的社区氛围。
在项目启动前,团队依托“书记接待日”深入了解“一老一小”群体的实际需求,结合问卷调查与线上慰问,精准把握服务对象的真实诉求。同时,整合社区综合体内的创客资源、会议室空间及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最终确立了以“儿童赋能—双向共创—技能传递—长效联结”为主线的工作路径,推动老人与青少年之间的深度互动与情感融合。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付清华书记组织项目团队先后召开四次督导会议,围绕项目立意、资源对接、风险管控与成效评估等关键环节,对活动方案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并协助链接社区花艺师、志愿者等多方资源,保障活动高质量开展。
“我们坚持以‘服务精准滴灌、角色互换赋能、资源整合链接’为核心策略,采取‘破冰—共创—分享—纪念’的递进模式,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四场主题活动。”付清华表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精准滴灌”策略有效提升了每位参与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项目还通过“小老师+生活导师”角色互换、“一对一”结对陪伴等方式,推动老年人与青少年在手工制作、生活技能传递等环节实现双向赋能。老人们从“被照顾者”转变为“价值输出者”,青少年则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增强了沟通能力与敬老意识。
在最后一期“代际暖心告别会”上,参与者共同回顾活动点滴,协作制作纪念风铃,并签订长期互动约定,将情感纽带转化为有形载体与书面承诺,为短期项目向长效关系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项目累计促成13对稳固的代际联结,直接服务29人次,间接影响居民51人。多位空巢老人反馈“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自我价值”,青少年也在活动中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与情感表达能力。
“童心照银巢”项目是喜树路社区“书记工作室”在社区治理创新方面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整合创客资源、志愿者力量与社区空间,项目实现了“资源链接—精准服务—情感融合”的闭环运作,为同类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代际融合实践样本。未来,喜树路社区“书记工作室”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更多惠民项目落地,持续建设温暖、包容、全龄友好的社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