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各类群体参与热情。
五根松社区。
网格员化解商圈矛盾。
微网格筑牢治理基础。
端午节社区活动。
□华西社区报记者 彭戎 高昊焜 冯浕 朱佳慧 受访单位供图
面对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挑战,近年来成都多个社区正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温情服务为主线,探索出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些实践不仅有效破解了治理难题,更构建起有温度、有活力的社区共同体,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样本。
锦江区柳江街道棬子树社区 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温情方案”
在超大型社区治理实践中,位于锦江区柳江街道的棬子树社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作为一个拆迁安置与农转居混合型社区,长期以来面临着人口结构多元、居民需求多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
为有效破解治理难题、激发社区内生动力,锦江区柳江街道近年来积极推动治理模式转型,统筹联动街道社会工作支持中心与棬子树社区党委协同发力,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破局”转变,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熟人治理”为核心的温情治理之路。
深植“善治基因”孵化先锋志愿力量
面对复杂治理困局,棬子树社区深挖辖区“和善”文化基因,以辖区内有热情、善沟通的老党员、老邻居为核心,孵化培育了一支懂政策、熟民情、善沟通的“和善嬢嬢志愿服务队”。同时,社区充分发挥她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通过串门唠嗑、院坝议事等柔性方式,使其成为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的关键力量。
在具体实践中,棬子树社区创新形成“1161”工作法(建强1个红色堡垒、健全1套志愿机制、深耕6维微服务、培育1种公共精神),系统推进助老传情、治难共建、创安护园、建制赋能四大行动,构建治理体系制度基础。
深耕“六微实践”夯实善治为民基石
为更好地解决居民身边事,提升辖区宜居度,棬子树社区以“微关怀、微更新、微安全、微调处、文化、微收集”六微实践,将志愿力量精准注入治理末梢。
期间,社区聚焦高龄、残疾及独居等特殊群体,创新推出“绿丝带”结对帮扶与四季关爱计划,三年来已累计帮扶老人超过400人次;面对儿童活动空间不足、停车难等社区痛点,“和善嬢嬢们”主动化身社区规划师和建设者,积极动员居民,并链接居民自筹与社区基金共3万元,成功打造了2处儿童乐园、1个健身角,新增了20个停车位,以“微更新”切实补齐民生短板。同时,社区创设每周二“平安嬢嬢日”,定期开展“和善平安行”专项行动,筑牢“微安全”屏障;社区依托嬢嬢们的“公信力”,“和事姥姥”调解队应运而生,有效化解多起邻里纠纷,实现了“微调处”的柔性治理。
为滋养邻里情谊,社区和善邻里节、嬢嬢手艺坊以及各类传统节庆活动轮番上演。此外,社区建立“嬢嬢民情日记”制度,在日常走访中持续记录民情民意,确保了居民声音能够通过“微收集”渠道畅通上传。
如今,“和善嬢嬢”已成为棬子树社区一张亮眼的名片。下一步,柳江街道将持续深化“棬子树经验”,推广“和善嬢嬢”模式,加强跨部门、跨组织资源整合,完善“四方资源”链接机制,并探索“数字赋能+熟人治理”新模式,推动基层治理向更精准、高效、有温度的方向发展,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成华区万年场双福路社区 “四微工作法”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清晨的万象城商圈人流渐起,成华区万年场街道双福路社区党员网格员李姐已带着民情笔记本穿梭在小区楼栋间。这个辖0.82平方公里、涵盖11个小区、常住3.4万余人的超大型商居融合社区,正面临人口增长快、产业更新频、新就业群体多的治理挑战。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四微工作法”,让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持续焕活,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同步攀升。
微网格强基筑牢治理底盘。社区构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三级架构,118个微网格划分出治理“责任田”,59名党员化身网格“管家”,联动180名党员、物业等力量组成“福e汇”小分队。“多亏网格员及时协调,楼下餐馆的油烟问题终于解决了!”家住华润锦云府的张大爷竖起大拇指。通过“敲门行动”和智慧治理平台,累计解决油烟扰民、消防隐患等问题80余项,服务响应效率提升超40%,“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的闭环加速形成。
微议事聚力激活共建活力。“爱邻日”“社商家联盟圆桌会”等载体搭起协商“连心桥”,“居民列单、网格收单、社区回单”机制让民生诉求有回响。在近日开展的“网格议事会”上,居民代表、物业和商户围坐一圈,就小区增设休闲座椅的议题展开热议,不到半小时便达成共识。今年以来,智能垃圾分类设施落地、小区地面改造等30余项民生议题顺利推进,商圈噪声、停车难等矛盾有效化解,居民参与度超85%。
微服务暖心精准对接需求。“家门口服务驿站”里,义诊桌前排起长队,志愿者忙着引导登记。15分钟幸福生活圈中,“一老一小”在康养护理、科普教育活动中笑声不断,96场活动惠及居民5000余人次。针对产业人群和新就业群体,华润大厦“蓉城壹号驿站”、小区“格家小屋”组成4站15点服务矩阵,“暖新巢·福麟侠”品牌让快递员、外卖员随时能充电、热饭,感受城市暖意。
如今,万年场街道双福路社区凭借“四微工作法”打破治理壁垒,300家“聚力合伙人”联盟单位形成共治合力,居民满意度攀升至99%。这场扎根基层的治理实践,正为超大城市社区治理贡献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华方案”。
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 精细治理筑就“温暖共同体”
在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通过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基层精细治理的有效路径,为构建有温度、有韧性的社区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经验。
党建引领织密治理网络 法治护航提升治理效能
中和街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起精细化的“微网实格”治理体系。迎江社区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科学划分18个网格,配备125名微网格员,并创新引入“银龄网格”机制,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熟悉社区情况的优势。
同时,社区依托辖区省检察院、司法所等法治资源,打造“迎江小法庭”“法治讲堂”等品牌项目。在领馆区1号小区,通过建立“1+3+N”协商机制,引入信托制物业理念,实施阳光管理,推动消防改造、监控升级等26个基础项目,管理使用资金500余万元,实现从“乱”到“治”的转变。府河社区同样通过“1+3+N”治理共同体,盘活闲置空间新增200余个车位、打造芙蓉岛文商旅IP,让老码头街区焕发新生机。
多元参与激发内生动力 青年合伙共建活力社区
中和街道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有效激发各类群体参与热情。新会社区面对新居民占比高达83%的现状,构建“一核三圈”机制,通过“老茶会新”活动室搭建议事平台,开展“碳汇生花”低碳行动,形成了“关爱-感恩-回馈”的良性治理循环。
五根松社区创新推出“治理合伙人”模式,服务辖区超5万人口中占64%的青年群体。通过构建“1+4+N”体系,吸纳16家功能型合伙人及18支青年队伍,开展暑期公益托管服务超900人次,联合科技企业开设Robot机器人工坊,培育青年主理人,推动“15分钟幸福生活圈”提质升级。
中和街道的治理实践表明,超大城市精细治理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与精准服务,通过政府、社会与居民的“双向奔赴”,共同筑就温暖而有活力的社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