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8 基层实践-
E8 基层实践 下载PDF 上一版 |
E8基层实践
  • ·茶香润社区共富绘蓝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茶香润社区共富绘蓝图

老茶馆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清水河公园的坝坝茶。

清水河老茶馆不光“卖茶”,更致力于“传文”。

还原多维度生活场景。

  

□华西社区报记者 沈悦 摄影报道
  “2、5、8元的消费谁都能承受,和朋友相约在这儿吃茶,巴适……”10月11日上午,在成都清水河公园的绿意掩映中,一座承载着老成都记忆的茶馆已是人声鼎沸。说书的、唱戏的、画画的……这个喝坝坝茶的地方汇聚了不少文艺爱好者。这里,是市井烟火与文化传承交织的舞台;这里,是邻里温情与经济活力共生的热土——清水河老茶馆。“大家在此品茗休憩,它还为集体经济做贡献、促进居民就业、实现顾家兴业双平衡。”万寿桥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扎根社区文化赋能打造共融“精神家园”
  作为成都茶馆文化的重要载体,清水河老茶馆以“亲民价格+市井文化+社交空间”为核心理念,精准切入社区生活圈。面对传统茶馆老化、新式茶饮缺乏文化深度的市场空白,项目团队创新打造“传统升级+现代融合”的复合业态,填补了清水河周边缺乏文化型社区茶馆的空白,迅速成为贝森、机投桥街道、金沙等片区居民的心头好。
  茶馆落地运营以来,带动数名本地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茶艺师到服务员,从厨房帮工到活动策划,岗位多元、培训完善,让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居民得以回归家庭,在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拥有一份稳定收入。“既能上班赚钱,又能接送孩子放学,这样的工作太难得了。”一位在茶馆担任服务员的居民感慨道。就业与顾家的双重平衡,正悄然改变着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清水河老茶馆不光“卖茶”,更致力于“传文”。以“老成都记忆”为主题,茶馆还原上世纪70年代清水河片区的生活场景:水泥地、竹编椅、老虎灶、老式茶壶……每一处细节都唤起几代人的乡愁。每天下午的川剧变脸、金钱板、茶艺表演,周末的书法
  绘画、棋牌比赛、社区读书会,丰富了银发群体的精神生活,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体验。
  “我们来喝茶,更是来‘见老朋友’的。”70岁的李大爷每周都会和棋友相约茶馆下棋。在这里,邻里关系被重新连接,社区凝聚力显著增强。茶馆打算推出“邻居节”“茶文化周”等活动,联合社区、本地商户共同参与,真正实现“小茶馆、大社区”的共治共享格局。
产业联动撬动区域经济“杠杆”
  茶馆的火爆,带来的是人气,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外溢效应。自开业以来,清水河公园客流量同比增长超15%,周边餐馆、小店、停车场等业态迎来新一轮增长。游客因茶馆而来,因文化而留,因美景而驻足,形成“茶馆引流—游客停留—消费扩散”的良性循环。
  更令人欣喜的是,茶馆积极探索制作“钟水饺”“陈麻婆豆腐”等本地老字号套餐,将非遗小吃如赖汤圆、蛋烘糕、叶儿粑等引入菜单,既提升产品附加值,也助力本土品牌走向更广市场。
  面对老龄化趋势,清水河老茶馆提前布局“银发经济”赛道,推出营养简餐、健康茶饮、适老化服务设施,打造“老有所乐、老有所聚”的理想空间。同时,依托2000㎡的园区规模,规划开放式厨房、戏台区、网红打卡墙,持续强化“清水河记忆”文化IP,力争成为成都文旅新地标。
  一盏茶,温暖一座城;一间馆,振兴一个村。清水河老茶馆,正以文化为根、以社区为本、以创新为翼,在都市的喧嚣中守护慢生活的诗意,在提振经济的浪潮中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富之路”,成为成都茶文化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