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6-7 专题报道-
E6-7 专题报道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E6-7专题报道
  • ·党建引领聚合力,多维赋能惠民生 铸就川南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典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

党建引领聚合力,多维赋能惠民生 铸就川南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典范

华西宜宾医院临港院区。

多学科会诊。

  

□熊作宇 华西社区报记者 杨铠 图源受访方


  在四川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壮阔画卷中,总有这样一些医院,它们承载着百年积淀,肩负着守护一方健康的重任。“健康四川·医路同行”系列报道继续深入巴蜀大地,本期,我们将聚焦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宜宾医院”)。这家坐落于长江首城宜宾,拥有136年历史的百年老院,在华西领办与党建融合的双重驱动下,从多院区科学管理到优势专科突破,从人才梯队建设到惠民服务升级,以全方位、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奋力书写着新时代公立医院的使命与担当。

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
交出高质量发展“硬核答卷”


  “抓党建就是抓事业发展,抓事业发展就是抓党建”,华西宜宾医院党委书记刘明一句话精准概括了医院近年来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十四五”期间,医院党委精心擘画“1235”战略蓝图—以人民健康为“一个中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以“严谨、创新、学术、共情、廉洁”核心文化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两条主线”,以平安医院、人文医院、节能医院“三项建设”为抓手,以“医教研管宣”五轮驱动为引擎,促进医院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驰骋。
  同时,医院创新构建党建与事业融合的“双考评体系”——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全年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年末开展临床科室综合绩效考核,将党建成效与医疗质量、学科建设、服务能力、教学科研等核心指标紧密挂钩,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真正同频共振。
  “硬机制”催生“硬成果”。医院“国考”成绩连续6年获评A级,CMI(病例组合指数)1.16、平均住院日6.99等医疗核心能力指标跃升至历史最佳水平;在2025年1—9月四川省医疗服务能力排名中,17个科室成功跻身全省前十;更凭借深厚的临床研究实力,2024年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总金额突破5100万元,2025年全国GCP药物临床试验量值获评A++等级,在全省综合医院中排名第3,连续四年稳居省内地市级医院榜首;2025年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研究型病房培育单位,医院医疗、科研并驾齐驱,积厚成势。

“一体四翼”破题多院区管理
激活协同发展新动能


  华西宜宾医院面对一院多区运行的复杂挑战,创新构建了“一体四翼”科学管理的宜宾模式——以“一个医院总体”为核心,围绕“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医疗、差异化发展、集约化运行”四大理念,打破多院区分散运营的管理壁垒,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协同发展。
  在组织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考核激励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例如院领导“一对一”下沉对接各院区,实施“点长制”网格化管理,推行跨院区运行科室的人事统管;同质化医疗则通过统一诊疗规范、质控标准,确保患者在任一院区都能享受同质服务;差异化发展让各院区“各展所长”,有的侧重急危重症救治,有的深耕慢病康养管理,聚焦特色,错位发展;集约化运行通过统一采购、物流调配,降本增效。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医院运营效率,更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优势专科“多点开花”
技术突破守护生命底线


  在华西宜宾医院,各专科领域的“硬实力”持续突破,建成“1+1+6”优势学科集群,拥有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推行“学科融合、分类施策”战略,将学科分为“高峰学科、高地学科、平地学科”三类,精准匹配资源,推动优势专科不断崛起。
  肿瘤中心是宜宾市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雷开键带领科室细分9个亚专业组,实现“专病专治”,医生共44名,硕博士占比超70%。科室开展GCP项目近166项,其中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3项,3项入组全国第一,20余项入组全国前十名,位于四川省前列;积极开展“癌痛下基层”活动,普及癌痛管理知识,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有效镇痛治疗,减轻就医负担。肿瘤中心党建事业相融相促,荣获“四川省公立医院标杆党支部”称号。
  骨科中心作为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骨科中心主任江伟带领团队引入5名华西毕业博士,细分7个亚专业。团队组建专项小组“点对点”攻克技术难题,不仅能独立完成脊柱侧弯“皇冠手术”,还开展断肢再植技术,过去需 10余小时的手术如今2-3小时即可完成,技术能力跻身区域前列,让患者足不出市就能享受高水平骨科诊疗。
  同为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的妇产科,集妇科、产科、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于一体,是国家级卵巢癌及宫颈癌规范化诊疗质控试点单位、四川省产前诊断中心宜宾分中心、宜宾市首家获批人类辅助生殖(试管婴儿)技术单位、宜宾市孕产妇危急重症中心。中心年门诊量超20万人次,年手术量逾万例,急危重症患者占比达35.12%,市外患者就诊率达12.5%,四川省临床专科服务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省前五、川南第一。中心联合医院多个科室,组成了一支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孕产妇及围产儿危急重症MDT救治团队,为护航川滇黔母婴健康,提升区域妇产医疗质量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
  介入医学中心是医院的特色科室,主任朱军带领团队打造“一横两纵”学科体系,既作为平台为全院90%的专科提供介入技术支持,又深耕肿瘤微创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疼痛介入治疗等三大特色领域。中心拥有先进的CT-DSA复合手术室,开展了纳米刀消融、胆道镜辅助介入、血管精细栓塞等先进介入技术,缩短住院时间30%以上,降低医疗费用近20%,充分展示了介入专科微创、精准与高效的特点,解决了众多疑难、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难题。

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
筑牢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石”


  “医院给了我‘走出去’的机会,更给了我‘留下来’的底气。”骨科中心罗长奇博士的成长经历,是华西宜宾医院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缩影。医院依托华西领办优势,构建“华西领办医院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推出“四大工程”,为医院发展储备核心力量。
  “名校博士直通车工程”简化招聘流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家费、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一站式”保障,吸引全国知名高校博士加盟;“青苗工程”重点培养管理后备人才,为医院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高层次人才孵化工程”设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支持出国交流访问。罗长奇博士便在医院支持下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开展访问交流学习;“走进华西学习华西工程”组织中层干部赴华西医院集中培训,提升管理与业务能力。
  此外,医院对在职提升学历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员工攻读硕博士学位,保障脱产学习时间及工资待遇,毕业后给予高层次人才相关待遇。目前医院在读博士35人、在读硕士141人,在职取得硕博士学位100人,硕博士人数达616人。完善的人才培养与保障机制,让医院形成“老中青”梯度有序成长的人才体系,为学科发展与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医联体“上下联动”
优质资源沉到百姓身边


  作为地市级龙头医院,华西宜宾医院积极践行国家医联体战略,建立由政府主导,上联华西、下联基层、辐射川滇黔的省-市-县-乡“1+1+X”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多向联盟”的区域协同医疗生态圈,推进宜宾—华西慢病“四早”防控示范工程落地,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动起来”“沉下去”,惠及更多百姓。
  向上,医院深度对接华西医院,通过专家驻点、远程会诊、技术帮扶等方式,将华西优质资源“引进来”。向下,医院对宜宾市内及周边雅江、雷波等地近20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帮扶,派驻专家团队指导管理、开展专业培训,在乡镇医疗机构建立癌痛治疗示范点,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多向,医院与雅安市人民医院、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宜宾李庄五粮液健康管理中心等单位开展兄弟联盟及院企合作,共享人才、技术、医疗资源,形成服务于民的合力,共同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惠民服务“走心”又“贴心”
让医疗充满温度


  “让患者满意一点、让患者方便一点、为患者多讲一点、为患者耐心一点”,华西宜宾医院党委推行的“仁德服务爱在细节”四个一点工程,是医院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价值体现,让医疗服务既有“技术精度”,又有“人文温度”。
  门诊服务方面,互联网门诊、夜间门诊、延时门诊解决了上班族“看病时间难凑”的问题;体重管理MDT门诊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方案,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先诊疗后结算”“一号管三天”等政策,让患者就医更加便捷。
  在临床科室,将人文关怀融入诊疗全过程:产科提供24小时分娩镇痛与陪伴分娩服务,肿瘤中心为无人陪护的老年患者提供帮助,骨科中心、妇科、介入医学中心等科室通过微创技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切实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患者满意度从2019年的88.74%提升至2024年的96.32%,让惠民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百卅征程,华西宜宾医院以仁心厚植为民情怀,以精诚书写健康使命。展望未来,华西宜宾医院党委书记刘明表示,医院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借华西领办优势,坚定不移地朝着“长江上游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目标稳步迈进,立足川南、辐射川滇黔,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为健康四川、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宜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