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四川-
A5四川
  • ·一年养蚕4个月 村民收入2万余元
  • ·一朵金银花让荒山撒满希望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资阳乐至用一根蚕丝织梦乡村振兴

一年养蚕4个月 村民收入2万余元

蚕桑家庭农场。

  黄德淑(左)在小蚕共育室务工。

  8月4日,资阳市乐至县东山镇东乐村,最高气温突破36℃,连片的桑田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翠绿。
  “今年蚕茧价格高,上一季每公斤58.5元,我一共卖了7000多元。”站在自家院坝里,村民黄德淑向记者算起收入账,“一年我可以养4季,光是养蚕今年就有2万多元收入。”
  像黄德淑这样的蚕农在东山镇还有很多,作为乐至县打造现代蚕桑产业园的核心示范区,东山镇现有桑园1.2万亩、桑树780余万株,养蚕户2356户,年产茧23.8万公斤。近年来,当地强化优质蚕桑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园区、兴产业,带动桑黄菌、丝绵被等蚕桑资源加工蓬勃发展、蚕桑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2020年,东山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74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

村民算收入账
蚕茧一季就卖了7000多元

  从乐至城区出发,沿国道319行驶约20分钟,便能到达东乐村。
  黄德淑的家正好在公路旁,不远处是她家的桑树田。“小时候家里面就一直在养蚕,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也学会了养蚕。”说起养蚕,今年56岁的黄德淑滔滔不绝,她已从事这项工作30多年。
  在黄德淑的眼里,养蚕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收益大的“好门路”。为什么这样说?黄德淑算了一笔账:上一季,她花100多元购买了两张蚕卵纸,经过20多天的培育,小蚕最终形成蚕茧,“今年蚕茧价格高,每公斤能卖58.5元,我一季就卖了7000多元。”
  每年的5月到9月,黄德淑一共能养4季蚕,按今年这个价格,她有2万多元的收入。“赚的还是辛苦钱。”黄德淑一边说一边指向桑田,“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摘桑叶,摘回来喂蚕还要注意不能有任何污染。”
  尽管辛苦,但黄德淑却很满足。“在农村,我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收入,很不错了。”她特别提到,除了在家里养蚕,她还在村上的养蚕家庭农场务工,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

大园区+小业主
业主“拎包入住”产业园

  乐至是陈毅元帅的故乡,有“帅乡”的美誉。当地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质宜种性广,特别适宜发展蚕桑业,其养蚕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1959年,陈毅元帅回乡视察时,看见家乡蚕桑文化兴盛、蚕桑产业发达,欣然赋诗《冬夜杂咏·故乡》:“公社遍故乡,到处是桑园。蚕娘两万人,一年八季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然而以前乐至村民养蚕都是“各自为阵”,技术落后,难成规模。经过调研,一个现代蚕桑产业园的设想开始在当地谋篇。
  东山镇党委书记全陆介绍,当地建立了“园区+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引进红旗丝厂、丝绸之路等4家企业入驻现代蚕桑产业园,以“大园区+小业主”、“返租倒包”等模式带动发展蚕桑家庭农场、大学生创业主体、农家乐等新型经营主体。黄德淑务工的阿文蚕桑家庭农场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进来的时候,蚕房这些都是盖好了的,相当于‘拎包入住。’”阿文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梁能文说,他在东乐村承包了60多亩地,每年能养5季蚕,“所有的蚕茧统一收购,不愁销路,今年大概有30多万元的收入。”
  此外,梁能文还发展起小蚕共育室,雇佣周边村民到农场务工,一年共计要给村民发8万-9万元的工资。

打造“乐至样板”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在离东山镇东乐村不远的方广村,旺亿生态园的周苹苹正忙着制作蚕丝被,晶莹剔透的蚕丝在她的轻轻拨动下变得蓬松起来。
  “小时候家里就在养蚕,栽桑养蚕的成本相对较低,乐至又是蚕桑大县,养蚕的前景很好。”周苹苹介绍,2015年,她与丈夫决定回乡创业。一个小院,一间蚕房,搭起了夫妻俩的蚕桑梦。
  如今,旺亿生态园内种植了300余亩桑树以及80亩水果,同时开发出蚕丝被、桑叶茶、桑葚酒、桑枝食用菌等各类产品。这个优质的观光旅游打卡地,成为乐至蚕桑产业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结合乐至‘中国桑都’建设规划,以‘桑田公社’建设为载体,规划在核心区建设规范化现代蚕桑全要素集成新园区1.2万亩。”乐至县蚕桑局副局长罗红琼介绍,乐至将以东山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打造“乐归桑田游憩环”,串联智慧蚕桑示范区、种养循环功能区、东山蚕丝主题小镇、桑梓原乡文化传承区、蚕桑农旅融合发展区5个产业板块。
  同时,通过升级蚕桑技术、丰富乡村产业、植入蚕桑文化,构建一个“蚕桑+文旅+农创”的乡村桑梓文化体验休闲区。“我们将力争通过5年时间,建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蚕桑产业强镇‘乐至样板’。”罗红琼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