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四川-
A5四川
  • ·一年养蚕4个月 村民收入2万余元
  • ·一朵金银花让荒山撒满希望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泸州古蔺种植大户助力乡村振兴

一朵金银花让荒山撒满希望

雷顺的金银花种植在乱石坡上。

  叶小凤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 摄影报道

  “我想自己先把金银花种好,再带动周边群众种,让金银花成为我们村的一项特色产业,帮助群众致富增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8月4日,泸州市古蔺县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站在金银花种植基地的雷顺,说完短短的几句话,已是大汗淋漓。
  通过几年的发展,如今,雷顺的金银花种植基地规模已达400余亩,明年可望获得较大收益。雷顺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人一起来种植,让金银花成为农场村优质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实现。

一朵小花笃定创业决心

  今年31岁的雷顺,是古蔺县金兰街道农场村7组村民。2008年退伍后,雷顺凭借自身的勤劳与机灵,在工地上从事技术工种“架模”,收入颇丰。在他人眼里,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雷顺却不满足于此,他的内心一直想着的是回乡创业。
  农场村位于乌蒙山区深处,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地势陡峭,土壤贫瘠。通过考察,雷顺发现,目前金银花主要用于制作化妆品、药物等,加上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而农场村位于海拔1100米至1400米处,不管温度还是湿度都非常适合金银花生长。
  从2014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计划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农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山深处盘旋着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串起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村里还开办了现代化养牛场,邻村也建起了不少产业园,让许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务工。这也让雷顺感觉回乡创业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拿出所有积蓄,办起金银花种植基地。

见缝插针乱石坡中见绿

  走进雷顺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这哪里是土地啊,分明就是在一片乱石坡中“见缝插针”,经过精心耕种,才“捧”出了一点点绿。
  雷顺知道,肥沃的土地,村民们一直在耕种,是舍不得租给他的,他就去租无人耕种的荒地、石坡地,再带领工人进行人工清除、转运石缝间的杂草灌木。没有土,他们就从别处搬运过来填上。“以前的人们是‘刀耕火种’,现在因为森林防火,我们还不如‘刀耕火种’。”雷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为什么要盖地膜,什么时候必须除草,什么时候驱虫,如何烘干、保存金银花,如何冲泡花茶……平时话不多的雷顺,一谈起金银花,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俨然一位种植专家。问他这些是去哪里学的,他总是笑着说:“去年我在这些上面吃过亏,今年当然就知道了。”要种出一株茂盛的金银花,背后少不了种植人的不断摸索与总结。
  “哎!最难的应该是缺资金,再穷我们也不能拖欠工人工资。”雷顺说,从2018年开创种植基地以来,他已投资近300万元,从来没有拖欠过工人一分钱的工资。

责任担当筑起幸福梦想

  目前,雷顺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已投产三分之一,2022年将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个400余亩的种植基地,现在常年吸纳50余人进园务工,其中脱贫户12户,日工资为120元每人,他们每月可获得务工收入2400元左右。
  “我有四个孩子,老大马上读高一,老二上初中,还有两个读小学,老公在外务工,家庭压力非常大,还好种植园为我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今年我已经有1万多元的收入,非常感谢雷顺。”农场村6组脱贫户杨志洁说。
  在种植园里,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太感谢雷顺了”。其实,雷顺种植金银花的目的除了实现个人创业梦想,他也想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人一起致富,推动农场村加快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