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时评-
A11时评
  • ·阻断病毒传播 基层防控网该怎么织?
  • ·让未成年人免于网游之害 大厂要多担当少观望
  • ·推动“包邮”单列报价 保障消费者选择快递的权利
  • ·别让粉丝成为“被抽打的陀螺”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封 面 评 论

让未成年人免于网游之害 大厂要多担当少观望

  □ 蒋璟璟

  近日,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引发热议,多家大厂纷纷更新防沉迷机制,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这些防沉迷机制包括:未成年用户在线时长限制非节假日从1.5小时降低至1小时,节假日从3小时减到2小时,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小学生”)禁止在游戏内消费等。(中新社)
  这几日,主流官媒凌厉发文,痛批“网络游戏毒害青少年”。其观点虽是老调重弹,但措辞之严厉、火力之凶猛,很是罕见。相关文章被广泛传播后,迅速引发轩然大波,不仅资本市场反应强烈,涉事厂商更是“惊出一身冷汗”。可以确定的是,一顿炮轰之后,效果立竿见影。几大头部网游大厂迅速响应整改,姿态不可谓不柔软,态度不可谓不端正。
  网游是不是十恶不赦的“大毒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固然有待讨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现行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是存在严重漏洞的,很多甚至可说是“形同虚设”。这一点,从网游玩家圈子里流传的“小学生梗”就可见一斑。长期以来,多数网络游戏针对未成年玩家身份核验、时长限制、版本分级等举措,惯于敷衍了事、粗枝大叶,其宣示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之于此,游戏厂商是心知肚明、自知理亏的,只不过一直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正是因为心虚内怯,所以但凡有“风吹草动”,每每便惶惶不安。我们看到,在遭遇舆论施压之后,几大网游大厂火速自查自纠、主动整改,说到底这波操作仍是危机公关,试图堵住悠悠之口平稳过关的意味显而易见。从理论上说,此番网游防沉迷系统“打补丁”,对保护未成年人自然是有利的。诸如“减时长”“减充值”“打击身份冒用”等举措若果真能落到实处,那么将有望进一步降低“小学生”深陷网络游戏泥潭的风险。
  可即便如此,公众仍不免追问市面上的那些网游厂商:对未成年人玩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是把他们当成“猎物”和“提款机”,随着舆论风向、政策尺度随机应变、张弛有度地灵活“收割”?还是真正把他们当成“孩子”和“下一代”,以极大的道义与责任心加以呵护?见多了网游大厂的后知后觉,见多了它们“打一鞭子走一步”的侥幸、惰性,那么,公众就不得不怀疑,网游企业能否真的就此放过未成年人。
  某些网络游戏大厂,没有连续的、笃定的价值观,分不清“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而总是在不断地试探、不断地公关、不断地“见机行事”,这样的网游产业大生态下,真的能长久筑牢守护未成年人的坚固防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