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吃饱变吃好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
  • ·赢神秘礼包 体彩公益金线上“马拉松”“开跑”! 快来参与
  • ·成都郫都区人社局:为民办事实打实
  • ·秒速锁定交通违法违规 成都首批“智慧法眼”启用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最初包产到户 到如今现代农业

吃饱变吃好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

“天府粮仓”的沃野美如画。杨涛摄

  9月中旬,广汉市连山镇广袤的平原上,整整齐齐的水稻被村道分割成“田”字。此时离当地向阳公社的改革已经过去41年。“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这首民谣,道出了当年向阳的困境,而如今,这里已有着“天府粮仓”的美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农业发展迅速,从包产到户到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实现了从吃饱饭到餐桌越发丰富,也让禾下乘凉不再是梦。

敢为人先“吃螃蟹”
成就“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谁也没有想到,“包产到户”竟成为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大壮举,也成就了向阳“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美名。原向阳公社党委书记叶文志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当年的改革就是一张白纸,自己画蓝图,遇到啥改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敢为人先。
  1974年,32岁的叶文志去向阳公社当了党委书记,一手解决吃饭问题,一手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于是就有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在改革农业和工业的同时,叶文志把公社行政也改了。
  为什么要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叶文志说,最主要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了,“从经济发展上来说,名称不相符了。从经营基础上来说,这个体制就更不适合了”。
  1980年9月,向阳悄然“换牌”——早上出去还是公社,中午回来就是乡了。
  叶文志说,改革路上不光要有作为还要有担当。挨批评要干,写检讨还是要干。要有担当,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他当时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就回去当农民嘛。”半月后,中央支持的消息传来。
  很快,这一试点改革不仅在广汉得到全面推广,在全国农村也引起强烈反响。从包产到户至今,广汉的农产品单产和品质均居全省前列,被赞“天府粮仓”。

天府粮仓里话丰收
四川农业金字招牌不断擦亮

  2021年9月,广汉迎来秋收,当地村民一起分享着丰收喜悦,这里已经成为四川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缩影,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务农。
  “我是80后,都不算年轻的哦,好多90后都返乡来搞农业了。”家庭农场主冷辑龙今年32岁,他笑称自己是“农二代”,父辈在当年就是种田高手,现在的“家庭农场”模式,让自己成了这块地的主人。2007年,他的父亲获得全国种粮标兵称号,得了一台拖拉机。”
  冷辑龙也加入了“家庭农场+小农户”服务带动机制,每年为周边110多户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年增加收入60万元。
  农业知识水平高、年轻化、懂智能操作,都是高精人才务农的优势。冷辑龙的家庭农场购置植保无人机、折叠式起浆机等农机46台(套),实现播种、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作业,有效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粮食产量705.4亿斤左右,同比增加5.7亿斤。如今的四川农业金字招牌不断擦亮,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川粮油、川果、川茶等产业日新月异,四川正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