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四川叫“牛牛儿”,一定要使用儿化音,叫起来才亲切。把陀螺命名为“牛牛儿”,仿佛就赋予了它生命,好似一头小牛犊,打它几鞭子,它就在地上转起来,等它快要停下来,又给它几鞭子,它又转起来。
60后70后80后,这几代人谁没有玩过“牛牛儿”呢,物质匮乏的年代,玩具实在太稀缺了,但几乎每个小朋友都会拥有一个“牛牛儿”,在童年的院坝里抽打着转动着。
小时候我们拥有的第一个“牛牛儿”,通常都是爸爸或者家中年龄稍大的哥哥制作的。取一截圆木,直径约五六厘米,长约七八厘米,将其中一头用刀削成锥形,用砂纸将其打磨光滑,锥底镶入一个钢珠,这样是为了“牛牛儿”在地上转动的时间更长。为了旋转起来更好看,还可以在“牛牛儿”身上描绘各种图案。最后找一条细而结实的绳子,拴在一根小棍上,做一根铲“牛牛儿”的鞭子。
将鞭子上的绳子一圈一圈缠绕在“牛牛儿”身上,放在地上猛地一拉,“牛牛儿”的原始动力便有了,只要平衡到位、用力得当,“牛牛儿”便会在地上转动起来。再用鞭子抽打几下,它便转得更加欢快了。
谁的“牛牛儿”转得更久、更稳、更漂亮,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喝彩。这也是一种竞技,虽然,在童年的“牛牛儿”比赛中,我从未拿过第一,却并不影响我一次又一次亲手制作出一个个我心中更好的“牛牛儿”。
挥鞭铲“牛牛儿”,在大冬天里,也是一种取暖的方法。运动运动,全身都热火起来。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玩具,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游戏,却成为了几代人抹不去的回忆。今天,在娃儿的一大堆玩具里,我看见了一只电动陀螺,它根本不需要鞭子抽打,就能在地上转动起来,还带着音乐,并能闪闪发光。如此漂亮的一只“牛牛儿”,竟无法赢得娃儿的“芳心”,娃儿玩过一两次之后,便丢在了角落里。如果时光倒流,我能带着这样一只“牛牛儿”,回到童年的院坝,那“牛牛儿”比赛的第一名,一定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