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昭觉寺。图据CFP
老成都有四句谚语:要烧香到宝光;要拜佛到文殊;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
“要吃喝到昭觉”是什么意思呢?民俗专家帅培业解释道:“这是指昭觉寺不仅规模很大,而且去朝拜的皈依弟子、居士信众、八方香客,甚至包括云水堂的挂单僧人都比别的寺庙多得多。因此,每逢重大的佛教节日人流不息,大斋堂里面的斋饭因时顺势,没有限定开饭时间,故在老成都民间留下此谚。”
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的昭觉寺,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大批香客心向往之,而除去巍峨的殿堂、精美的佛像和法器、碑碣等要素,赢得香客们赞誉的,还有寺院中那可口的斋饭。
到昭觉寺吃什么呢?自然是那一口锅巴稀饭。帅培业说,昭觉寺中的锅巴稀饭,是人们最喜爱的一道美食。“昭觉寺的锅巴稀饭,是成都市锅巴稀饭中无可比拟的,简直是‘冠绝天下’。”
在旧时成都,昭觉寺声名远扬。加上寺院的斋饭十分有名,因此灶台上煮饭的锅也特别大,大到几乎人可以在里面游泳。那么大的锅,自然给烧饭带来了困扰,要知道当时可没有智能先进的电饭煲。用那么大的铁锅来煮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底下的米烧糊了,上面还是生米。要保证每一粒米都熟透,还有酥脆焦香的锅巴,考验的是厨师的功力。
“那个时候,寺庙煮饭的师傅叫饭头僧,烧火的叫火头僧。这两位师傅相互配合。什么时候用猛火,什么时候用大火,什么时候用急火,什么时候改成余烬慢慢煨,都是考验技术的。到最后,煮出来的这一锅几百人舀来吃的饭,不仅底下、面上的饭都熟了,而且贴锅那层锅巴都没有烧焦。”
那层锅巴到底有多诱人?帅培业描述到,来吃斋饭的香客们将面上的米饭全部舀完后,锅底只剩下呈半弧球形、比圆桌还大的一层锅巴。这层锅巴厚近两寸,焦黄绷脆、可口酥香,师傅们把锅巴从锅里铲起来,放在一个巨大的簸箕里面,久而久之就堆起像山一样高的锅巴。而这些锅巴,就是煮锅巴稀饭的主材料。
最后,将色泽焦黄、酥脆诱人的锅巴取来丢进锅里,掺水慢慢熬煮,锅巴稀饭就做成了。
帅培业说,在老成都的家家户户中,几乎人们都用柴火烧饭,所以常在锅底结成一小层锅巴。有些人户拿锅巴来抹点猪油、葱花、盐巴后,直接吃;也有不少人家用来煮锅巴稀饭。锅巴稀饭在那个年代的成都,是寻常人家都会做的食物。
“今天的昭觉寺中,早就没有锅巴稀饭了。甚至昭觉寺的师傅们,都不知道这里当年有冠绝天下的锅巴稀饭。”帅培业略带惋惜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