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杜甫在草堂有着怎样的“朋友圈”?访邻、赏画、盼友归的日子都在诗中
  • ·“杜甫成都诗”第四讲吸引163万网友“云听讲”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杜甫与邻翁画家如何交游?

“杜甫成都诗”第四讲吸引163万网友“云听讲”

  热情好客的四川人,让杜甫历经颠沛流离之后找到久违的温暖。客居浣花溪畔的草堂,诗圣拥有一群古道热肠的好邻居,北邻“时来访老疾,步屟到蓬蒿”,南邻“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还有朱山人陪他饮酒论道,在阳光下“残樽席更移”。杜甫笔下,他与邻居们谈笑田园的自由自在,令人艳羡。
  5月7日,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在阿来书房开启第四讲。作家阿来解读了杜甫和邻翁及画家之间的交往,《北邻》《南邻》《过南邻朱山人水亭》充满了烟火气息,《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诗圣化缘时可爱的一面。杜甫在浣花溪畔扎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带来的温暖。
  杜甫与邻居之间有多么融洽呢?《客至》中写道:“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种开怀畅饮的场景令人动容。其实,邻里之间的真诚相待,也体现在稀松平常的小事。杜甫的北邻在其患病时穿着草鞋赶来探望,他的南邻安贫乐道,家教很好,孩子喜欢客人,就连鸟雀也见人不惊。这样和睦的邻里关系,让漂泊的杜甫找到慰藉。
  讲座结束之后,有观众向阿来提问:“杜甫将当时的口语化用到诗歌创作之中,阿来先生如何看待这种口语化的写作?”阿来沉思片刻后答道:“所有的创作者都想带来一些新的东西,文艺要求永远创新,一是新的题材,另一个则是新的表达方式。尽管如此,杜甫口语化的表达也能写出新意,永不过时。”
  前人评价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称赞其善用典故,敢于“同题竞争”,其实在阿来看来,口语正是杜甫生活的来处。“本卖文为活”,这句杜诗几乎是白话文,将一个以写碑文为生的“职业撰稿人”刻画得入木三分,比一些华丽的辞藻更有表达的诚意。“写作时如果情绪饱满,无论是活用典故,还是口语表达,言之有理即可。”阿来说。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的讲座在封面新闻直播,吸引众多网友在线观看。截至记者发稿,《阿来讲杜甫|以诗回望诗圣在草堂的日子》吸引到全网163万人“云听讲”,跟随阿来的讲述了解杜甫和睦的邻里关系。其中,封面直播客户端观看量为85.2万,封面新闻微博、封面新闻视频微博、新浪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手机百度、抖音、快手、视频号、大鱼号观看量77.8万,直播间热度居高不下。
  不只是在线上,阿来精彩的讲座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主持人、东周社主讲人周东当天来到现场聆听,这已是他第三次来现场参加阿来系列讲座。尽管当下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收看直播,他还是尽量抽出时间来到现场,“就像看演唱会一样,现场来听阿来的讲座,也是因为有氛围感。围坐在一起读诗听讲,感觉酣畅淋漓。”
  周东坦言,阿来的讲座,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其丰厚的文化积淀,与此同时,常听常新,每次都大受震撼。阿来从诗歌讲到文学、历史、人性、城市,特别是讲到杜甫与成都这座城市之间的连接,让他受益匪浅,“杜甫已然成为我们共同的好友,期待下一场讲座如约而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朱翼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