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悦读-
A15悦读
  • ·“轮椅上的人类学家”写书解读
  • ·“中国风”是如何在欧洲吹起的?
  • ·《中国彝族当代小说大系》出版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国风”是如何在欧洲吹起的?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人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遥远、神秘并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欧洲的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都受到远东进口器物或是冒险家带回的远东见闻的启发,在文学、戏剧、哲学、建筑和艺术等领域创作出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自13世纪晚期开始,在欧洲出现了一种叫“中国风”的艺术和文化现象。马可·波罗在元大都(今北京)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被视为是“中国风”兴起的标志。18世纪,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到了顶峰。在此期间,法国的艺术家佛朗索瓦·布歇和意大利的艺术家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罗借用了“中国风”式样创作出了各自的成名作;德意志梅森和意大利威尼斯的窑厂开始生产仿中国式样的瓷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下令在波茨坦夏宫内兴建中国茶室。
  “中国风”并没有随着启蒙运动的结束而衰落,在19世纪和20世纪还在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艺术媒介或特定的时代风格,它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艺术诉求,从舞台剧到陶瓷工艺,从哲学到室内装饰,从漆器工艺到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伴随着欧洲文明而成长。“中国风”在欧洲的产生与发展,对欧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过,“中国风”这一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更宽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1839年,该术语出现在法国,源于法语中的形容词,意为“与中国有关的”,直到1883年这一词汇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从20世纪开始,“中国风”开始作为艺术史学术术语被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所采用。然而直到1961年,第一部对“中国风”进行综述的专著才正式发表。
  2022年7月,佛朗切斯科·莫瑞纳的作品《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部分分析和概括了13世纪末到17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诞生和早期发展。此时的“中国风”往往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传入欧洲的多种艺术潮流相混合,欧洲还未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式风格,这是“中国风”在欧洲的肇始期;第二部分集中阐述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的发展,按照欧洲的历史、政治、地域和文化等因素划分章节,从法国开始,以意大利结尾。
  有很长一段时间,学者更多地关注了从19世纪开始欧洲艺术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现在,对于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领域,长期致力于研究远东与欧洲跨地域文化交流的意大利学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填补了这个长期被学者忽视的空白。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