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晓阳散文集《文学中年》
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文学中年》是梁晓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玉林作家协会主席、北流文联主席)的散文集,所收九篇文章,是他从文30余年间发表在报刊上的长篇散文。即将付梓,梁晓阳先将电子书稿发我先睹为快。《文学中年》亦如中年作家梁晓阳,具有内容的博大、思想的深厚、文学的精彩,宛若天亮时期待,开得卷来,慢慢地就会感知正午阳光的魅力。
《文学中年》书写了一位中年文学人的“再回首”,抒发了自己致敬文学、致敬文学之路上可感念之人的情怀。从《北去来辞说林白》到《父亲书》,从《广西师大青春往事》到《舟山记》,从《内敛而又狂野的朱山坡》到《潇洒陆春祥》,从《一个人的马场》到《文学中年》,再用《后记》收尾作结,臧否之人,追忆之事,览物之情,尽在满含深情的字里行间。作者从少时诵诗书、育书人(父亲)、学生时代、偶像情、兄弟间等说开去,掀开一帘又一帘的幽梦,化成文学的正统,诚实守正地借题发挥,把想说的话讲出来,既是自己的感念与兴发,同时也给读者了解他为何创作而进行了精神层面的解读。文学叙事,抚今思昔,作者宽博的思考与寂寞的心情也历历如见。触人如见己,文学路之艰辛不言而喻,自然难掩“旧时月色”里的一缕情怀。
致敬文学,的确是“文学中年”难以割舍的情结。在《后记》中,作者更是细说对文学的认知,聊抒对文学的情怀:“我主动调到文联工作,从此一直跟文学打交道。虽然文学发不了财,甚至很难改善作家的生活,但我却孜孜以求,穷追不舍。曾经为了写一部反映我岳父母流浪新疆的书,也是写一部揭示自己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出塞的心路历程,十五年往返桂疆,而且旅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火车卧铺上度过的,那时候还没有高铁,五天四夜的火车啊,用我家乡的土话说就是‘番薯’‘笨卵’,如果一定要归结为一种精神的话,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傻老帽’的精神。”这,恐怕是文学人的一种共性“精神”吧。诚如《后记》中所言,一个人一旦“被文学之魂附体,总觉得不写出来就难受,不抒发出来就发疯,于是就陷落了”——这种“陷落”,我是深有体会的。
身为读者,我深深地被文学中年梁晓阳的文学精神所打动。一位作家,15年为一书,疯狂地行走在执着追求的路上,“万卷纵观当具眼”之后,能于冥冥长夜中知道自己还有一双分辨的眼睛,看得清陷落的自己,也看得清繁杂的人事,这是一个文学生命的结晶,更是文学人葆有“傻老帽”精神的回报。
在文学路上,梁晓阳正是因了文学精神之“傻”,也便有了他所特有的散文艺术之美。《文学中年》这部集子,用细细碎碎的、正经叙旧的文学“傻劲”,写活了文,也鲜活了人,具有良好的文学质地和审美向度。文学即人学,梁晓阳在不断完善自我中,写好文,作好文,释放文学的阳光。
一个看似傻傻的文学中年男人,一路追求理想所经历的那些生命感伤、挫败、迷茫,最后都会成为他生命里的福报。我知道,属于梁晓阳的文学天地已经拂晓,且待正午阳光的绚丽——因为,于他而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文学会一直陪伴着我”(《后记》),所以,文学中年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