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荣获“大国工匠”的他,字典里只有前行
  • ·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破千 非遗评选有哪些标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事地质工作近40年,哪里有险情他就出现在哪里

荣获“大国工匠”的他,字典里只有前行

杨全忠(前排左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都汶公路抢险中察看现场。

  近日,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党委委员、副队长杨全忠获评“大国工匠”殊荣。“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作为省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应急管理的专家,近40年的地质工作生涯,杨全忠始终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哪儿有险情、哪儿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儿。据了解,杨全忠是此次“大国工匠”四川唯一获得者。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震中汶川县成为孤岛。时间就是生命,杨全忠带领技术团队,冒着余震和随时可能发生崩塌、落石的危险,冲锋在乱石丛中,为都汶公路生命线抢通保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绵竹极重灾区,杨全忠冲锋陷阵与时间赛跑,排查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300余处,排查成果为东汽重新选址规划及绵竹市等灾后重建重特大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0年8月13日,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地区发生227毫米的强降雨,引发特大型泥石流,洪水挟裹450万方泥石流从400多米的高差汹涌而下,掩埋清平乡场镇、绵远河两岸地震灾后重建的居民房屋329栋及小学校,桥梁冲毁、河道淤塞抬高10余米,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原省国土资源厅立即下达了文家沟泥石流勘察设计任务书。带着巨大压力,杨全忠带领地质集团公司治理项目团队,承担了泥石流治理的勘察设计。工作期间,他直接扎根在文家沟现场,白天,总会见到他在泥石流上寻寻觅觅的身影。
  杨全忠清楚地记得,2010年9月的一天,暴雨突然倾盆而下。他的第一反应是“今天可能要出大事”。他气喘吁吁跑到泥石流沟口时,只见工人们正在抢运钻机设备,他立即喊停,“命令”撤退!并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部门发出了泥石流预警。
  几声炸雷过后,强降雨导致文家沟再度暴发泥石流,洪水挟裹着18万方泥石呼啸而来,排山倒海,刚刚挖好的排导槽瞬间全被掩埋,9台钻机无影无踪。被暴雨浑身淋透的杨全忠,亲眼目睹了这场泥石流肆虐的全过程,将正在抢运钻机设备的工人们从“鬼门关”上夺了回来。
  为确保设计方案万无一失滴水不漏,本来可以作二选一的报告,杨全忠带领设计人员,一口气做了七套备选方案。
  最终,文家沟勘察设计可研报告一次性通过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专家委员会给予了较高评价。
  “水石分治、固底护坡、拦挡停淤、监测维护”,几易其稿,最终形成的治理方案,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并采用“信息化设计”“动态化施工”,圆满完成了文家沟泥石流特大地质灾害勘察设计及治理任务。2022年12月,“‘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技术”项目获首届“四川省地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杨全忠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近20年来,他培养了50余名科技骨干人才,多人走上领导岗位,30余人获高级技术职称,1人获四川省地质局优秀青年人才,2人获自然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尽管已年近六十,但杨全忠依然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停歇,只有前行。他说,未来,他的规划很多,要做的事情也太多。比如,把以前的地质工作实践系统梳理整理,进行理论成果的进一步研究。他说还会努力发挥地质专家的作用,用实际行动回应“大国工匠”的荣誉称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