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财经-
A11财经
  • ·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
  •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就此画上句号?
  • ·“北向互换通”上线首日成交82.59亿元
  • ·新行情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央行发布报告回应市场热点话题

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

  中国人民银行5月15日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应了货币政策取向、通胀走势、硅谷银行破产事件、房地产市场等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谈物价 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
  报告显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CPI同比稳定在0.7%左右,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本身有个过程,加之疫情的“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制约,特别是汽车、家装等大宗消费需求偏弱。近期居民出现提前还贷现象,也一定程度影响当期消费。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我国曾多次出现CPI阶段性下行现象,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总的看,若经济保持正常增长态势,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今年5月至7月CPI还将阶段性保持低位,但随着基数降低,特别是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经济内生动力也在增强,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预计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谈利率 合理把握宏观利率水平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报告认为,作为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信号,利率与劳动力工资、土地地租一样,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储蓄和消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进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近年来,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带动下,实际贷款利率明显降低,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央行最新披露数据显示,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均处于历史低位。
  展望下阶段,人民银行称,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宏观利率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传导机制,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营造有利条件。

谈硅谷银行事件 总结反思经验教训

  报告指出,我国金融机构对美国硅谷银行风险敞口小,硅谷银行破产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可控。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超过90%的银行业总体稳定,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处于安全边界内,银行业总资产中占比约七成的24家大型银行一直保持评级优良。
  同时,报告指出,对硅谷银行事件的经验教训也要总结反思,包括货币政策应避免大放大收;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应重视;处置金融风险要迅速且强力;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稳定性应关注。
  综合新华社、中国证券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