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奖得主李壮:
李壮获奖
青年诗人、评论家李壮提着行李来到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现场,颁奖典礼结束,他又要赶赴外地参加下一个文学活动。5月13日,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在成都龙泉驿举行,李壮获得新批评奖,是该奖项增设后的第二位获奖者。
谈及现在一些文学奖项逐渐增设批评奖,李壮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现在整个文学界越来越注重理论评论,注重对文学的发现和阐述,同时也显示华语青年作家奖非常鲜明地在创新,它的问题意识以及对现场的关注特别好,这也是一个大的趋势。”
李壮既是评论家也是诗人,对他而言,评论和创作是互动的。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当被问及作为一名“泛90后”批评家是否会被业界质疑“你这么年轻,适合批评我们吗”,李壮笑着说:“这个倒不会,因为文学是一个很漫长的工作,文学界对青年的概念可以拉得很远,要说90后,我今年三十多岁其实也不年轻了。现在都有35岁焦虑,在其他很多行业,35岁已经面临转型了,我这个年龄在文学领域还算年轻。但是大家不会用年龄来质疑,如果和文学的漫长历史比起来,大家都很年轻,重要的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对话。”
李壮的文学批评也会经常涉及同龄人甚至比自己年龄更小的作家与诗人。“不管是评论比我们年长的作家,还是同龄的小伙伴,重要的不在于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姿态和现实性的年龄关系,而在于话语是否有效。”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李壮评论的风格和他写诗是有关系的。“我更愿意用一些偏于日常的表述,而没有采用更文学化的语言。写诗是一种语言的训练,可以把它对应地落实到评论文章甚至是学术论文的写作里面。”
因为从事文学评论工作,李壮对自己的创作也有更高要求。“因为看得多想得也多,会有更多的自省。即便觉得自己写得没有那么好,还是要继续写。”李壮觉得文学重在不断地实践,可以越写越好,从评论者角度,也希望同龄人能够越写越好。
文学讲究在地书写,电子化时代对写作者的灵感和敏锐度是否会有一些冲击?李壮觉得:“电子化时代更多的是一种信息提取,文学所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提取,是顿悟地提取,有非常强烈的主体性。”
颁奖典礼现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致辞中提到:“我对人的写作是充满信心的。面对一个无限生成的强大写作对手,我们人类还是有超级AI所不能抵达的地方。”李壮也谈到了这个话题:“敬泽主席提到了要守护人的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包括语言的根本性,这个根本性就是创造与发现。文学不管创作还是评论,如果变成一个纯粹知识化的生产,有可能会被AI取代。但如果文学始终是顿悟式、创造式、无中生有式,就不会被AI取代,这也是人生存的根本性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进军文坛,似乎总爱拿诗歌作为突破点,AI写诗已不新鲜。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李壮却认为:“我觉得诗歌是最安全的。相对危险的是那些有一定模式可供推演的文体类,比如类型小说或者网络文学,那些作者的焦虑可能会更多一点,因为诗歌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没有太多的规则可言,所以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但AI的“进攻”也给诗人们提了一个醒,李壮说:“如果我们的诗歌变成一个修辞运动、修辞游戏,就容易被取代。如果它对机器而言,有着独特的、令人想不到的、无规律可言的发现,就是安全的。”
人来创作文学和AI创作的文学或者知识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李壮的思考是:“AI读书写的东西只能写对,但是人读书写东西可以读错、写错,这个错当然是打引号的错,这个错意味着那些旁逸斜出的东西,是有审美价值和精神意义的,至少在现阶段,人不会被简化为一个标准答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摄影 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