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悦读-
A15悦读
  • ·与AI相比,人不会被简化为标准答案
  • ·《蓝色玻璃》展示出文学天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首位00后获奖者谭镜汝

《蓝色玻璃》展示出文学天赋

00后作家谭镜汝

  张爱玲23岁发表《第一炉香》,从此声名大作;肖洛霍夫22岁写《静静的顿河》第一部,成为必读的外国文学经典。写小说需要长久的生活积累,但文艺感觉的表达与捕获,或许更看重所谓“天赋”。
  在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礼上,00后作家谭镜汝凭借短篇小说《蓝色玻璃》获得短篇小说奖“双子星”奖。这是华语青年作家奖举办以来第一位00后获奖作家。颁奖词中写道:00后作家谭镜汝的作品呈现出题材选择上的成熟。《蓝色玻璃》探讨了源于内心的恐惧、孤独和生活的颠沛。异父异母、性格截然不同的姐弟俩在父母离世后,选择了相伴相依,旧居的“蓝色玻璃”是他们对安全感的渴求,这无疑给那块本就易碎的玻璃赋予了奇异的光泽,因而成为独特的隐喻,实现了“由日常现实而至精神世界的自然攀升”,使生活具有了一种飞升的可能。

家乡为作者提供最原始灵感 以文学探索南北方情感差异

  《蓝色玻璃》讲述的是一对异父异母姐弟在父母离世后生活在一起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性格差异很大,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父母离世后只是名义上的姐弟。故事讲述了这对姐弟相守的生活细节,同时也将笔触深入到伦理和人性的探索方面。
  读谭镜汝作品,总能在小说中隐隐感到一股欲说还休的含蓄,与说不清道不明的黏稠。正如小说环境描写中几次提到欲下未下的暴雨和闷热的气候,这无疑与作者的成长环境以及他试图表达的地域性格特征有直接联系。谭镜汝是桂林人,桂林是全国降水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他的印象中,家乡是闷热而潮湿的,十里画廊的桂林山水给了他文学滋养,也为他初涉文坛提供了最原始的灵感。
  “南方人的情感结构和北方人有显著不同。”谭镜汝说,桂林是个潮湿多雨的城市,到北京念书之后,他感受到了两地间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让他不断回望故乡,也让他总是把小说情节放在熟悉的南方城市。这种文化心理上的不同直接体现在他的小说风格上,正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评价那样:乖张、阴晦又黏稠。
  文学养分也来源于谭镜汝一直热爱的拉美文学,来源于他热爱的略萨和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一场雨连续下了将近5年,“让人感觉到孤独和不安,你无法出去”。在谭镜汝的小说中,那种“走不出”的黏稠感或许正来自某种南方人独特的情感结构,他将此概括为“更趋向内化”。

华语青年作家奖首个00后作家 将在写作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谭镜汝出生于2000年,目前尚未满23岁,他是华语青年作家奖举办8届以来第一位获奖的00后,他目前还是一名大四在读生。
  2019年,清华大学举行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的文学比赛,刚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大一的谭镜汝第一次进行严肃文学写作,就拿了二等奖。这件事鼓舞了他,“或许我可以写下去”。没过多久,他创作了《火焰马车》,讲述出生的小镇上父辈们的故事。这已经是一部成熟的文学作品,刊登在《广西文学》上。
  仅仅不到四年时间,谭镜汝从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成长为青年作家,其间固然有个人性格对文学敏感度的把握,同时也离不开“学院派”写作的指导。就像他在感言中提到的,除了同学和老师的陪伴,他也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对他的培育。
  在目前的青年作家群体中,的确有不少“科班出身”的作家,他们本身就从文学院毕业,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学底蕴修养,也接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和技法学习。在谭镜汝看来,这也是当下青年作家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展示出的不同之处。
  “很多50后、60后的作家老师们,可能没有接受过很强的学院训练,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上去写作,但他们以这种‘野生成长’的方式,去书写历史感和恢弘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也与他们青年时期大量文学实验有关,进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很重要板块。”谭镜汝说。
  谭镜汝在文学院读书时,学习了大量当代文学发展史,他能清楚感知每一代作家成长的过程,这给了他非常大的写作动力。
  目前,谭镜汝即将本科毕业,将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专攻文学创作与批评领域。未来,他计划在职业写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摄影 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