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古中国·古蜀记》探秘开明王朝
纪录片中关于商业街船棺葬遗址的剧照。
2000年7月29日,成都市青羊区商业街,几段大型乌木出现在工地上,考古学家确认是一处船棺葬。经过一个月的挖掘,规模宏大的船棺葬墓坑赫然呈现。船棺葬的神秘面纱,在四川成都平原系列考古中揭开。
古人为何以船形做棺?船棺葬能否破解古蜀文明的历史谜团呢?6月14日晚,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五集《再续华彩》,继续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见面。当天播出的节目,走进了位于成都的商业街船棺墓葬遗址,并从中进一步感悟古蜀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船棺,一种独木舟形的棺木葬具。从纪录片展示的镜头中,能看到商业街船棺葬墓坑内,平行排列着17具棺木,其中4具是大型船棺,最大的长18.8米、直径约1.7米,棺木之下还有15排枕木铺垫。这一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墓穴周边还遗留着木构地栿,或存在着同时期建造的祭祀建筑。
无论是地上建筑的规模,还是地下墓葬的面积,都表明商业街大墓的主人非同一般,其随葬器物均为色彩斑斓的漆木器,墓主人的等级身份逐渐清晰起来。
片中,可以看到数以百计的漆木器构件,经过考古队员十余年的清淤发掘,整理修复出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结构最完整的一件漆床。而这件漆床,提供了破解古蜀开明王朝诸多谜团的钥匙。商业街大墓漆木器的出现,打破了“成都本地不产漆器”的观点,观察其形制纹饰和制作技术,既有长江中游楚器和中原青铜器的风格,又有浓厚的蜀地色彩。
在纪录片里,还能了解到蜀地悠久的漆艺历史。“雕镌扣器,百技千工”,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描述了蜀地漆器制作的盛景。片中,还有成都漆艺非遗传承人的亮相。
墓主人到底是谁?难道真的会是蜀王吗?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商业街大墓年代约为公元前400年,大致处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此时正是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末期。
片中,还引用到古籍记载来加大对古蜀文明相关文物的考据。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开明王或由于某个重要事件,或为了部族的生存和发展,决定将都城迁往成都。迁都后随即效仿中原礼制,在古蜀建立起宗庙礼乐制度。据文献记载,开明氏一族习水,长期与水和船相伴,逝后极有可能以船棺入葬,或留下商业街二次葬的奢华墓地。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墓主身份尚无法推断。
商业街船棺葬遗址留下的大量谜题,等待着考古人员的思考和解密。
从规模宏大的墓坑到气势雄伟的地面建筑,从精美的随葬器物到神秘的巴蜀图语,都见证着古蜀开明王迁都成都后效仿中原礼制、建立宗庙礼乐制度等成果,向世人展示着蜀地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多种文化能够在蜀地汇流交融,离不开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蜀地古道——蜀道。
蜀道,特指由四川北通关中的古驿道,其交通主要遍布于白龙江河谷沿线。在纪录片里,观众可以一睹蜀道的风采。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蜀人在难以立足的断崖绝壁破石凿洞、打桩架桥,修建出向北直抵汉中平原的金牛道,其500多米长的坚硬岩壁上,分布着三排上千个栈道孔眼。上排孔搭雨棚,中排孔架木栈供人马通行,下排孔用于加固支撑、防患于未然。
通过纪录片中的讲述,观众得以了解古蜀先民用血肉之躯修筑的各类古道,成为连接蜀道南北的重要通道,它将偏居西南的四川盆地与中原连接,再经云南直达缅甸和印度,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它以成都为起点连接欧亚大陆。
所以古代蜀地早已和外界相通,并非想象中的一片孤岛。据片中介绍,越南义立遗址发现的一些器物,与三星堆遗址中的部分遗存相似。封闭地形孕育出开放包容的文化,崇山峻岭无法阻隔文化商贸互通,信念与气魄让天堑变成大道通途。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秦国利用巴蜀攻战的机会,从金牛道入川灭亡蜀国,并将其纳入秦国版图,随后沿道路设置郡县,开始对蜀地进行经营。也是依托蜀道,秦国入蜀治水患、建城市、强经济,为成都走向“天府之国”打下基础。各类蜀地制造,如:蜀锦、蜀绣、盐、铁、漆器等,依托古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行销海内外。
在岁月的更迭变动中,虽然古蜀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实现了融合发展并延续至今,古蜀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绵延数千年的璀璨明珠。如今,通过纪录片《寻古中国·古蜀记》的讲述,更通过开明王朝的大量文物遗存,观众可以了解到古蜀国的来龙去脉,实证了古蜀文明融入中华文明的进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