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持续更新的人生讲述
郎铮杨博摄
高考倒计时50天,绵阳东辰学校高三同学的成年礼。
四季流转,每个月都有专属的色彩和故事。6月是热烈的,初夏阳光中,2023年过去一半。所有人都在这个月见证或者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毕业”。有人从上一个校园毕业,有人从上一份工作毕业,还有人从自己的某些执念中毕业。
这些或大或小的毕业,都是人生的一次转场,代表着勇敢、探索、思考,以及新的开始。在这个特别的6月,我们搜集了小学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的三个故事,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也是持续更新的人生讲述。
高考成绩公布后,郎铮把自己“藏”了起来。
他买了新书,每天看书、打篮球、计划假期。在“‘敬礼娃娃’郎铮高考637分”冲上热搜两天后,他很认真地告诉父亲郎洪东,不接受企业邀约,减少接受采访,让热度慢慢淡去,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毕业生。
对于郎洪东而言,他从未框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父亲,更没去想过儿子应该拥有怎样的成功。他只是凭着直觉保护着孩子,在不被过分聚焦和关注中长大。
作为郎铮的班主任,刘昌志的牵挂不仅限于郎铮。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当晚,他面对媒体镜头夸起学生停不下来。于他而言,自豪不仅限于出了几个高分考生,更在于他深深参与的那些成长故事。
6月26日,绵阳东辰学校,郎铮所在的文科高三(17)班已经被重新收拾打扫出来,等着新一届的青春去填满。
高考成绩公布那一夜,刘昌志发完最后一条消息时,已经是次日凌晨4点。随后几天里,他又操心着大家志愿的填报,另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一个一个打电话去关心那些对成绩没那么满意的学生。“考好考坏,不是只看分数,而是看学生是否达到原本的期待。”一位学生高考成绩远超重本线,但比平日成绩少了近50分,学生告诉刘昌志,先好好研究下志愿,把眼下能做好的事做好,不留新的遗憾。“看吧,这些娃娃,比我们想的还要成熟和优秀。”刘昌志说。
事实上,高三年级的所有老师都觉得自己在见证着一场成长。
有同学给英语老师袁玉秀发信息,说自己从刚进校园的100分,到高考141分的最好成绩,是老师的鼓励让她一直在英语学习中向上攀登;也有同学告诉语文老师王盼,心疼老师最后冲刺阶段肉眼可见的心力交瘁,以及每次没考好时老师的爱与关怀;也有历史没有达到理想成绩的学生,依旧充满感激地告诉历史老师吴林光,喜欢他专业又风趣的讲课,也会记住老师在大家心情低落的时候放他们出去上体育课,给大家买奶茶。
在刘昌志眼里,学生们都是“娃娃”,毕业时,他告诉“娃娃”们:“少年游,自有百种姿态。有时的不如意并非绝对坏事,用力将自己偏移的航道又扳回到原本期待的路径上的过程,是另一种财富。”
刘昌志喜欢每年高考后,学生们“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少年志气,而他们则会妥帖收藏下属于这些孩子的成长。
对于郎洪东而言,儿子的长大,他感觉最明显的是在中考后。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郎铮看见同班同学更高的成绩后,反思自己还没有真正拼尽全力,决定高中三年不再打游戏。“这三年,他真的没有打过游戏。”郎洪东觉得,能将承诺付诸实践,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在郎铮的高中时代,父子俩会一起打篮球、骑自行车,也会讨论新闻时事、中外历史……孩子的世界里,呈现出了广阔和多元的景致。
在家里,父亲为孩子挡住了外界的诸多聚焦,在学校,老师们也为郎铮营造了一个松快如常的氛围,没人去打量郎铮身上“敬礼娃娃”的标签。每年的汶川地震纪念日,学校都会组织升旗默哀,老师们的讲话中从未提及过“敬礼娃娃”的故事。在每年这一天,郎洪东会和家人去给当年拍下“敬礼娃娃”照片的记者朋友扫墓。在他看来,这是对朋友的缅怀,也是告诉孩子,不要忘记那些帮助和善意。
这样的“举重若轻”,不只是针对郎铮。少年人的成长,就在日常的每个间隙。
高三接手这个班的语文和历史,王盼和吴林光坦言顶着很大的压力,担心被说经验不够。但这群学生总是能最早发现他们的情绪,对老师测评时,刘昌志发现,一堆孩子正挤在一起,强调着“这里要加上‘我最最最亲爱的王老师’,这里要写‘我们都喜欢吴老师’,不然他们会失望的”。
语文老师王盼的手机里,保留着孩子们的作文照片,在她心中,这是属于孩子们的成长。有学生在描写时间时写道:“愿你在赶路的栉风沐雨中仍能数晨星、听风歌、观雨舞,仍能如林清玄般用一下午等一朵花开。”
少年自有凌云志,老师们相信学生的选择。
“因为他们具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了。”历史老师吴林光的手机里,收藏着在疫情封校期间,这群学生自发编的小花,这些巴掌大的花朵,被放在学校各个教学楼的入口,并留言:“欢迎不开心的同学拿走。”
同样,一次辩论赛,辩题是“社会是会消磨人的个性,还是助长人的个性”,班里一位女生的回复惊艳了所有人,“我们都要能拥有明辨笃行的性格、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由的心灵。”
——这句话,写在高三(17)班的黑板上,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