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有了20多只黑山羊。这些黑山羊中有只大母羊是我家二弟“拈坨坨”拈来的。
那个时候,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包干到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分田分地、分牛分羊。分的方法,除了按人口,实行田地远近搭配,牛羊按大小搭配外,对于一些挑剩的,特别是偏远的、贫瘠的土地,还有那些年老体弱的牲畜,采取的办法就是“拈坨坨”。
这天,眼看剩在圈里的羊越来越少,只有几只老弱病残了。轮到我家“拈坨坨”,父亲推了一下站在他面前的二弟说:“老二,你去试下。”
当时只有十岁的二弟稍稍迟疑了下,就不紧不慢地走到剩下不多的纸坨坨前,毫不犹豫地抓起了一个,交到在场主持分羊的生产队长手中。队长打开纸坨坨,愣了一下,脸色有些变了。他看了看他的父亲,回过头来,轻轻地宣布:“吴老二,拈到了2号老母羊。”
“哇,2号老母羊,吴老二的运气真的好。”众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二弟和父亲。后来才晓得,2号老母羊本来是放牧的队长父亲早就看好了的,谁知却让我二弟一下子就拈到了。
这只看上去有点老的大母羊,实际上是一只好母羊,几年里,一连为我家下了五胎十只母羊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妈妈”。
时隔差不多四十来年了,如今谈起此事,二弟还有些得意:“看,我是不是金手指?”
后来,跳出“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的我,也亲历了一次“拈坨坨”。只不过,这次分的是猪肉。单位把猪肉装在黑色的口袋里,系紧袋口,用数字编了号,参加分配的人依次“拈坨坨”。
这次“拈坨坨”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以前分东西时挑肥拣瘦的状况,更没有出现“骂大街”的现象。过去经常为分东西不满意骂骂咧咧的几个家属,这次竟然谁也没有现场打开口袋看,更没有谁现场发飙,而是默默地跟在提起口袋的老公后面,回家去了。
说了半天,有些人回过神来了:你说的“拈坨坨”,不就是我们说的“抓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