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运河承载着乡愁 更联结着世界
  • ·京杭大运河之源为何选址白浮泉?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荣誉秘书长邓清:

运河承载着乡愁 更联结着世界

邓清

  邓清(左二)现场见证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峥张杰边雪
  江苏扬州报道
  “我家住在大运河边,几分钟就能走上河堤。”小时候的邓清,在大运河边摸小鱼小虾,看来来往往的船只,享受跟她的老乡、当代文学家汪曾祺一样的水乡童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大运河旁的城市,最初因驿站出名,后来靠运河兴盛。
  “我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从邓清的办公室向外望去,是依水而建的扬州网红景点——三湾城市书房。1982年从安徽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她来到了扬州国际旅行社工作,1987年调入扬州市外办。
  从运河边长大的小姑娘,到为中国大运河申遗而奔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运河故事,为世界运河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助力,在邓清的人生中,运河承载的是乡愁,是情感,最后变成了融入彼此血脉的守护。

运河边的童年趣事

  “汪曾祺的家住在高邮北,我家在高邮南。”高邮因一湖(高邮湖)二河(京杭大运河和古运河)三堤而有名。高邮人沿着运河生息繁衍。
  小时候,从事水利工作的父亲在外地工作,邓清被送到外婆家,出门走几百米,就是京杭大运河高高的堤岸。“小时候我喜欢跟着姨哥、姨姐一起到运河边玩,去河里摸螺蛳抓小鱼小虾,看南来北往的船只,坐在运河边上唱着《数鸭蛋》等高邮民歌……”邓清说。
  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区,时常遭遇水患,“十年九涝”,当地人为了“镇住”水龙王,铸造了大大的铁镬、铁牛,安放在运河堤上,洪水到来时便推入水中。
  “现在治理水患有了更好的方式,通过江都水闸,在洪水来的时候帮助里下河地区泄洪;干旱时通过泵闸,再把长江水抽上来。”邓清说。

多哈见证大运河申遗成功

  1987年,邓清调入扬州市外办工作。
  2006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9月26日,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正式揭牌,扬州市作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全国8个省市35个城市参与。同时,扬州举办了首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世界运河城市市长论坛,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
  于是,邓清与运河的缘分又开始了。“扬州市委、市政府明确市外办要负责国外运河城市市长和专家的邀请。”从2007年起,作为扬州市外办主任,邓清的重要工作就是直接参与筹备和策划每年9月在扬州举行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邀客、接待和有关会务工作。2009年9月26日,扬州市又联合国内外十多个运河城市发起和成立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
  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经过审议,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有幸陪同扬州市长出席了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会议。”邓清说,当大屏上出现扬州标志五亭桥时,在场所有人都激动了。“那一年很不容易。”

从事运河文化交流16年

  “今年是我从事运河文化交流的第16个年头。”全球100多个国家分布有1100多条运河,邓清先后走访过28个国家近80条运河,“看到运河我就兴奋。”然而,喝着运河水长大的邓清,始终觉得,最美的、无出其右的就是中国大运河,“3200多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最有文化内涵,也是最有活力的运河,它的长度是埃及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2倍。”她无比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运河能与中国大运河媲美。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推动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造福两岸人民,2009年9月,由国内外10多个运河城市市长提议成立的世界运河城市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WCCO应运而生。2016年4月,WCCO秘书处开始独立运营,办公地确定永久设在扬州,首任秘书长由时任扬州市外办主任邓清兼任。
  放眼全球,WCCO220余个会员中,既有中国64座运河城市,还有47座国际运河城市;既有重要企业、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还有多位全球有影响的运河专家会员。

做让民心相通的工作

  2023年5月,联合国官网发布了“世界运河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扬州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WCCO、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扬州可持续发展报告(2021)》已正式上线,向全球推广运河城市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为世界运河城市提供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中国样本。
  从2500年前走来的大运河,从最初的军事、政治功能到后来的经济、交通、文化纽带,再到现在沟通民心、联结世界的桥梁,在邓清们这些运河“守护者”的守护下,正擦去历史的尘埃,换上年轻的容颜,从容奔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