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一门三状元“正己修身”家风代代传
  • ·南宋名臣留下铭文 堪称家风教育典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广安前锋区观阁镇黎氏家族:

一门三状元“正己修身”家风代代传

黎氏宗祠内景。

  

黎氏家规
  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孝敬父母、和睦夫妻、友爱兄弟、朋友信义、尊老爱幼、耕读为本。

  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七谷村,一座高大的牌坊,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却依旧巍然耸立,牌坊上“黎氏宗祠”与“状元第”几个字交相辉映,述说着前锋黎氏曾经的辉煌。
  “黎淳是我们广安黎氏家族的先祖,明英宗天顺元年考中状元,后官至礼部尚书,其治家严谨守礼,为官耿直刚介,清正廉洁。”翻开族谱,指着首页上的黎淳画像,黎氏家族第21代世孙黎功平介绍说。
  而据有关专家考证,除了黎淳,黎家史上还出过两名状元:北宋状元黎錞、明代状元黎浚。
  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许多全省各地的好家规及背后的故事。7月1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黎氏家族,观祠堂,听家风。

制定8条家规 鼓励族人奋发图强争取功名

  黎氏宗祠的院子里,塑着一座雕像,雕像既是黎淳也是黎錞。“他们是文武两状元,这座雕像是状元精神的象征。”黎功平说。
  据《广安黎氏族谱》记载,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明代状元黎淳后裔黎世擎入川,居观阁团堡乡彭家堰,为观阁黎氏一世祖。光绪年间,七世祖黎大器见原黎氏祠堂破败不堪,便捐巨资准备重建,族人纷纷响应,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动工,历时10余载,于宣统二年(1910年)竣工。为纪念祖上的三位状元,便立匾额“状元第”。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观阁这支明代状元的后裔,世世代代谨守祖训,为官则造福一方,为民则耕读为本,正己修身。
  “黎氏后人以黎淳为榜样,制定了正己修身、孝敬父母等8条家规,每条配以短语加以阐述,微言大义。”黎功平说,过去,为鼓励族人奋发图强、争取功名,还制定有奖励措施,如:乡会试,帮钱十串,得中加倍等。

兴学堂开茶馆 祠堂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祖上是状元,我们非常重视教育。”黎功平说,过去,黎氏族人兴办学堂,惠及周围邻里,对当时观阁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族谱记载,军阀杨森驻广安时,观阁黎氏祠产被收去70%左右。为保护剩余的族产,经族人商议,于1930年兴办“黎氏祠小学”,后改为“柱石小学”,资助族内外贫苦人家的孩子上学,由族长任校长,聘请德才兼备、热心新学的志士任教。
  黎氏柱石小学开办后,远近的保(村)民小学相继开办,使新学教育在观阁得以普及。
  后来,黎氏家族又开起了可容纳近100人的茶馆,选择为人正直公正、乐观活跃的黎功明等人负责经营,每到逢场天座无虚席。茶馆的开办,为族人提供了喝茶、休闲、交流的机会,更成为族人化解家庭、邻里纠纷的场所,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1998年,原观阁敬老院拆迁,黎氏族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将黎氏宗祠交由政府用作敬老院,多年来,敬老院多次扩修,解决了40多位老人居住的问题。
  随着时间变迁,学堂、茶馆、敬老院等逐渐关闭,但不变的是黎氏族人千百年来的家风传承。

清明会传家规 家风代代传并不断完善更新

  在历代族人的努力下,黎氏家训随着时间变迁不断完善更新,并在每年清明会上宣讲。
  “黎氏家族清明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前来参与聚会的族人达到120桌。当时,每一个回来的族人我们都送了家风纪念品。”黎功平说,宣讲家风家规、表扬先进、教育后辈是黎氏家族清明会的宗旨。而在2015年的清明会上,更是促成一件好事:长期在广州做生意的黎仁富回乡参加清明会,家中长辈教育他“不能只是自己过得好,一定要回报家乡人”。为此,黎仁富放弃在广州的生意,回乡发展。
  十多年前,黎仁富去广州打拼,父亲立下的“艰苦奋斗,富裕之源”8字家规是让他坚持下去的动力。而如今,家规中“扬名显亲,造福万民”是他正在奋斗的目标。
  黎氏家规形成后,被一条条记录在黎氏族谱上,更镌刻在黎氏后人的心间,成为一代代族人的精神图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彦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