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国宝”雕版技艺再度“活”起来
  • ·运河流淌到生命里,塑造了现在的我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

运河流淌到生命里,塑造了现在的我

  

对话

  滔滔运河水,悠悠文脉长。穿越岁月沧桑,时间来到近现代。大运河虽然在近代史有所衰落,但运河依然映射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在70后作家徐则臣的小说中,大运河叙事已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最显著的标识,引起业内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以大运河为主线书写的《北上》,于2019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从早期的“花街”中短篇小说系列到近几年的《北上》,在其2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大运河除了作为小说的地理背景,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外,还成为他思考、阅读、写作的核心对象,作品的主角。
  可以说,大运河叙事已成为徐则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显著的标识。大运河称得上是徐则臣的文学原乡。如果说,要梳理当代中青年群体中的“大运河作家”,徐则臣肯定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写作的深入,大运河在徐则臣的作品里逐渐清晰、重要。“大运河已然不甘于只做故事的背景,它胸有成竹,要到小说的前台来。”徐则臣这样形容这种感觉。
  从2014年至2018年,徐则臣完成了这个文学决定——以大运河为主角,聚焦其1901年-2014年100多年的历史,集中呈现了一批与这条河相关的各色人物故事的长篇小说《北上》正式出版。书中,几大家族的命运在百年间的大运河中流转,最终拼接成一部“关于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的大书。
  《北上》的写作过程,让徐则臣对大运河以及相关历史和现实课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水,它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跟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性格塑造都有极大关系。
  有别于黄河、长江自西向东的流向,大运河连接了中国版图南北,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的交流。2000多年来,大运河以其沟通南北、漕运货运的强大功用,孕育了沿岸各城市文化。除了发挥走兵运粮的漕运功能外,大运河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如果深究下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内陆文化的形成,都可以在这条浩荡的大河中找到一些重要因素。”徐则臣说。
  采访最后,徐则臣特别提到,“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运河的生生不息必将让它流向世界,因此运河的故事背景不能只局限在国内,应该放眼世界,将运河上升到世界的高度,放置在世界的眼光之下,进而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含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张峥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