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四川-
A5四川
  • ·范仲淹后人传承范氏家风助力乡村振兴
  • ·“诚实做人 踏实干事”滋养着这个艺术世家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诚实做人 踏实干事”滋养着这个艺术世家

成尧肇(右)表演曲艺。

  “太阳落坡四山黄,我盼红军早归乡……”“花儿年年开,年年登高台,望断天涯望断云,站成了望红台……”凡是观赏过大型曲艺剧《望红台》的观众,对于这些经典唱段不会陌生。随着《望红台》火遍全国,舞台上那位阔面重颐、银发长髯、唱腔高亢的老者,也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悉和喜爱。
  老者名叫成尧肇,今年76岁,从艺40多年,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巴中市戏曲家协会首届副主席。受他影响,儿子成亮学校毕业之后也走上了艺术之路,现为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孙女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与爷爷一起登上《望红台》的舞台。“父亲乐观豁达,话不多,但时常提醒我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成亮说。
  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正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好家规、好家风。近日,成亮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们这个艺术世家的家风故事。

弃医从艺 与曲艺结下不解之缘

  年轻时的成尧肇风度翩翩,供职于巴州区鼎山卫生院。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医生是个安静的职业,他却成天唱唱跳跳。1979年,成尧肇从鼎山卫生院调入巴中县文化馆工作,之后被派送参加全省、全国曲艺培训班,亲耳聆听侯宝林、李金斗等名师的教诲。
  上世纪80年代,曲艺在巴州区已呈蓬勃之势,而鼎山镇最为活跃。1982年,由成尧肇挂包指导的鼎山镇被省文化厅授予“四川曲艺之乡”。
  能说会唱,打一手熟练的金钱板,还能动手搞创作,近乎全能的成尧肇,迅速成为巴中曲艺舞台上的明星。他创作的三百余件曲艺作品,带着泥土气息,多次摘得省级、国家级大奖。他的表演情绪饱满,极具艺术张力,1993年举办《希望工程》专场演出,让山区3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随着年岁增大,胡子、头发逐渐花白。二十年前,成尧肇干脆蓄起了胡子,一头银发、长髯飘飘的艺术形象极具辨识度。
  2013年,巴州区曲艺团与区文化馆合并,成尧肇提出创建“中国曲艺之乡”的想法,并身体力行全情参与。3年后,“中国曲艺之乡”花落巴州区,对于成尧肇个人而言,算是圆了一生的梦。

良好家风 艺术世家最宝贵的养分

  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桌上堆满书籍,墙上满是画作,这是成亮的办公室。
  成亮性格沉静,与老父亲有较大反差,但他走上艺术这条道路,则完全受父亲影响。成亮回忆,自己刚从学校毕业时,巴州川剧团要招聘舞美,父亲推荐他去考试,结果一考即中。此后,父亲在前台表演,成亮做幕后工作,成了巴中艺术圈子里的佳话。
  “父亲一生对曲艺十分热爱。”成亮说,他随父亲进城读书时,母亲还在镇上做小生意,他经常看到父亲在灯下伏案创作的背影。有一次他醒来时天已放亮,桌上的灯还亮着,“这么早就起来了?”他揉着眼睛问。“啊?天亮了?”父亲回过头来打了一个呵欠,然后走进厨房给他做早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尧肇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诠释了“艺术之路无止境”以及“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的道理。
  在家里闲着没事时,成尧肇习惯性地要哼唱几曲,或打上一段金钱板,小孙女跟着爷爷一招一式地学起来,时间一长竟也有模有样。小学三年级时,《望红台》要招一批群众演员,小孙女主动报名,在剧中不同的章节里,分别饰演小乞丐、小红军等角色。此后,《望红台》在成都、天津等城市展演,爷孙俩同台献艺,为巴中抱回多个奖项。
  “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这是成尧肇对子女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大道理,却有充足的养分,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朴实。
  近年来,因为身体原因,成尧肇出现在舞台上的频次减少,其工作重心转向了曲艺的传承。他经常到巴中城区一些学校授课,或参与宣传片的拍摄,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有一次,成尧肇去恩阳区观音井学校以演带培,回来后,收到该校一位残疾学生的来信。这名学生在信中说,自己备受鼓舞,想做一个像成爷爷那样给别人生活带来阳光的人。成尧肇回信鼓励他好好学习,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两人都保持书信往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