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夹关镇吴氏家族坚守“心怀天下意纵横”家训
吴松正在备课。
在邛崃市夹关镇太和小学,有一位教师叫吴松,他家3代7人扎根乡村教育,用知识和汗水把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送出大山。太和周边5个行政村、9000多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吴家教过的学生。“志存高远严修身,心怀天下意纵横”是吴家的家训,“好学不倦,鼓励自己,激励他人”是吴家的家风。
“爷爷吴世雄、奶奶黄治钦、妈妈吴继涛、我和妻子黄玉英、妹妹吴旭和妹夫韩松涛,都是乡村教师。”吴松说,吴家三代“接力式”乡村执教,时间已达70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家三代正探究着百年树人的真谛。
在吴松的儿时记忆里,爷爷吴世雄是乡里最有知识的人,很多人都愿意向他请教问题。
吴世雄1953年高中毕业后,主动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到太和乡教书。当时,太和乡的群众大多家境贫困,很多孩子交不上两三元的学费,辍学在家做农活。吴世雄不忍心看着一个又一个聪明的孩子丧失读书的机会,主动拿出一部分工资去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
同时期在村小教书的黄治钦,也把辍学孩子的名单列出,一个又一个登门拜访,给老乡做思想工作,让辍学的孩子回到学校读书。
受到长辈的影响,吴松的妈妈吴继涛后来也做了老师,任教26年间资助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吴松当上老师后,面对辍学的孩子,他也总是不畏山路难行去家访,不断鼓励孩子们重新回到课堂。
17岁的高雪莲曾在初三时弃学,投奔城里的姐姐打工去了。吴松三番五吴氏家训。
次组织各方力量上门,最终把她劝返回教室。吴松说:“一次上化学课需要胡豆花,我特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她,不想她竟然带来一大袋,还因为摘花差点被狗咬。”高雪莲流着泪回忆,“当时全班同学给我鼓掌,我很受振奋,后来中考也不错,才能继续坚持读高中。如果不是吴老师,我现在不可能坐在高中教室里,可能就在某个小餐馆打工吧。”
现在吴氏桃李遍天下,很多贫寒家庭的孩子成功走出了大山。“不落下乡里任何一个学生”,是吴家三代人一直坚守的精神准则。
吴松是吴家的第三代乡村教师。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以太和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邛崃师范学校学习。
知道太和学校严重缺乏艺体教师,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成为太和学校成立以来第一位体育老师。看到学校的操场一直凹凸不平,他在学校的支持下,号召全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从河边背来小碎石,将操场的坑洼填平,一举改善了学校每逢雨天就水潭一片的状况。
太和是革命老区,在过去,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愿意来任教的教师少,缺老师是常有的事。吴松到太和学校后,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他白天上班教书,晚上便向同为太和学校数学老师的爱人黄玉英请教,学习各年级数学的教育方案。
在扎根乡村教育30年的时间里,吴松担任过体育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因为工作出色,吴松与黄玉英先后被评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邛崃市优秀教师、邛崃市优秀班主任,被家长们誉为“信得过”的老师。吴松还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教师。
在吴氏家族的影响下,更多的年轻老师为振兴乡村教育而来。
从1953年到今天,吴家三代共有7人连续担任本地乡村教师,坚守大山。
吴松及其家人用自己的言行展示了一个普通而又美好的家庭形象。他们尊老爱幼、敬业修身、待人友善、敬业奉献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2017年7月吴氏家庭被评为成都市文明家庭。2017年10月,湖南卫视《儿行千里》以吴松家三代教育点滴为主线做的专题访谈,收视率达2000多万人次。2017年10月25日,《华西都市报》以“我的获得感——一家三代村教,63年山乡树人”为题报道这个家庭,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201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新春走基层”节目《一家三代扎根乡村67年接力奉献》,用时4分10秒报道了这个动人的家风故事。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朵朵花儿的盛开,是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是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里最美的风景。”吴松说,作为一名工作在乡村教育前沿的教师,很自豪能成为乡村教育十年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太和学校已经大变样,他可以用投影讲课,带学生到实验室操作。“过去艰苦的办学条件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太和学校的老师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吴松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芮雯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