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西昌陈氏家族:
书房的设置展示着陈家尊师重教的家风家教。
一梁一柱、一椽一檐,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在西昌陈家老宅里,每个角落都传承着历史,凝聚着族人的智慧与心血。春秋流转,院落中弥足珍贵的,不仅是古老的土木砖瓦,更有“忠孝仁悌”的家风传习。这里是陈氏家族数代人奋斗拼搏的缩影,亦是陈氏儿女们精神寄托的殿堂。
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陈家老宅,了解陈氏家族忠孝传家的故事。
陈家大院历史悠久,主体结构在清代乾隆晚期建成,内檐装修完成于嘉庆早期,前后历时约10年,是一处有230余年历史的古建民居。外大门高悬“陈家大院”匾额,两边金字木刻对联“文心凝剑气梅艳群英芳百世,武德酌诗情柏荣俩杰耀千秋”。
走进陈家大院,各式的对联字画,体现了陈家大院“诗礼世族”“书香人家”的人文温度。墙上每一处细节,都传递着当时主流的建筑哲学。“一丛荷花居中,两只白鹭分立左右。”这幅“路路清廉”图镌刻在大院柁峰上,是托物言志的精神追求,体现了陈氏家族的清廉家风。
陈家“剖金分屋”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在清雍正、乾隆年间,陈学诗长子陈其纲学武,为武魁,也是成功的木材商人;次子陈其纪学文,是“恩贡”。陈其纲功成名就后,修建陈家大院,一门两院,自己居住东院“武功将军第”,将西院“恩进士(恩贡)第”分与弟弟陈其纪。正如大院墙上镌刻的大字“赟”,本意“大等美好”,代表了陈家人“崇文、尚武、经商”的文化个性,也是陈家大院后人兄友弟恭、和睦团结、家风和美的生活写照。
“陈家的忠孝礼仪家风代代相传。为了延续家风,陈家后代每年都会在春节前集体团年,祭拜先祖、教育后代。”陈氏家族第8代子孙陈德刚说。
如今,大院里的陈氏家族已传至第十代,大院“孝友传家”“报国捐躯”“殚心孝父”“伍老扶困”等陈家史话,展现了陈氏家族的道德品质和神采风貌,不仅教化了族人,也影响着街坊邻居。
“我父亲陈尚义,曾任西昌二轻局局长。在修建二轻大厦时,有很多老板找到父亲想要承包修建,其中一个老板更是直接送上5万元,表示事成之后还有丰厚的报酬。”陈德刚回忆,上世纪80年代面对如此“天价”贿赂,父亲丝毫没有动摇,坚持按正规程序办事。
“身正不怕影子斜。”父亲说的这句话虽言简意赅,但对陈德刚影响深远。这也是陈德刚工作十几年,能够始终坚持初心、秉公办事、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和挑战的“传家宝”。
“保护陈家大院,就是保护文物,就是留住西昌的历史,这是我们陈氏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陈德刚表示,这是父亲临终前的交代。
去年2月,凉山州、西昌市正式启动对陈家大院的修缮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陈家大院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如今,这所古宅大院,以优良家风为文化底蕴,以碑刻谱牒为文献资料支撑,以匾额楹联为人文内核,以明代屯堡文化为宏观人文背景,向后人述说着“忠孝仁悌”的家风故事,展现着特殊而重要的人文意义。
曾丹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