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品读-
A16品读
  • ·一代读者的“青春之书” “路小路”为何引发深深共鸣?
  • ·那些欢笑泪水隐于黄昏或夜晚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代读者的“青春之书” “路小路”为何引发深深共鸣?

马伯庸、毛尖、路内(从右至左)在分享会现场。

路内追随系列(套书)

  作家路内用十年时间创作了几部以“路小路”为主人公的小说:2007年《少年巴比伦》发表于《收获》杂志,2009年出版《追随她的旅程》,2013年出版《天使坠落在哪里》,2018年出版《十七岁的轻骑兵》。
  很多读者对该系列小说的主角“路小路”印象深刻:他是技校生,后进入糖精厂当工人。但他的心并不在工厂,他热爱文艺,是个写诗的文学青年。“路小路”身上闪耀着诗意的青春感,让很多人有深深的共鸣,这一系列也成为一代读者的“青春之书”。
  202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路内追随系列”为名,推出《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十七岁的轻骑兵》四部作品的新版,这也是这四部作品首次以完整系列的面貌出版,总体量达70余万字。2023年12月17日,“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路——路内追随系列”分享会在上海举行。路内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资深文艺评论家毛尖,作家马伯庸,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对谈。

主角“路小路”:是个响亮的小说人物

  因为路内出色的叙事技巧,很多读者深爱少年“路小路”,正如热爱青春片里放荡不羁的少年男主角。当人们开口去讲路小路的故事,才发现说的其实是自己的青春。很长时间里,“路小路”几乎成为作家路内的另一个名字。如果小说中的时间会继续生长,生于1970年代初的“路小路”现在已经50岁了。但“路小路”在小说中,永葆青春。
  “路小路”这个形象在读者群中深入人心。《少年巴比伦》出版至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路内还是经常被问:这个“路小路”是谁?是不是你自己?路内的回答是:路小路就像我一个朋友。现在已经是2023年,路内说,现在他觉得“路小路有点像我儿子,或者像我侄子”。
  文学作品中,一个好的人物形象可以寄托作者对世界、对生活和对自己的所有感知,与小说家的创造力紧密相连。
  毛尖说,当下已经很少有特别响亮的文学人物。提到很多好的长篇小说,也都不太有一个鲜明的人物角色。但是路内笔下的“路小路”非常响亮。在毛尖看来,塑造好的人物是文艺作品的刚需,例如今年最热的两部电视剧《狂飙》和《漫长的季节》,《狂飙》中高启强和大嫂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漫长的季节》塑造了特别好的中老年人物形象。

评论家毛尖:读者靠“少年感”彼此辨认

  《少年巴比伦》首次出版后,毛尖就读了。如今再版,她重读了一遍。毛尖是宁波人,路内是苏州人,两人同是70后,“我和路内是同时代人,路内小说中的人都是我熟悉的人,和我同时代的人都很像,看这个系列就像看自己的青春。有一点很强烈,那就是我们身上至今还有那些甩不掉的少年感,至死相随。这种少年感在路内的小说中特别明确。包括《少年巴比伦》改编的电影,也挺好地体现了这种少年感。不同的人对这种少年感能彼此辨认,这是路内‘追随系列’给我最大的抚慰或者纪念。”毛尖说。
  作为资深影评人,毛尖关于影视作品有非常深入细致的观察,她的评论经常一针见血。她特别提到,路内笔下对爱情的描写很真诚,“爱情就是一个时代最好的试纸。今天当代文艺中已经不太有爱情。虽然一个影视剧会标注爱情剧什么的标签,但里面其实什么爱情都没有。路内小说中不像爱情的爱情,反而显得特别美好。”

作家马伯庸:用文学捕捉时代很困难

  马伯庸透露自己早在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看过路内的小说。“我感觉这本书超脱了地域色彩,既没有中文叙事里的江南水乡,也没有西北的风格,完全没有。我在北方一个小镇工厂出生。《少年巴比伦》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工厂里随处可见的事情。路小路遭遇的所有事情我看着都很熟悉。”
  “追随系列”里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路内在小说中对时代氛围的把握也为人所称道。出生于1980年的马伯庸分享了他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感受,“时间变得非常快,身边的环境也变得非常快,印象最深的大概是1997年。我当时在桂林上学,每年暑假会回北方老家,每年回去家乡的变化都不一样,火车速度和火车里的环境都在变。每半年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发生变化,消费习惯、环境、观念都在变化。这种变化对作家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写一个时代需要沉淀、凝聚、探查,但当时代变得太快,往往还没有时间停下来观察的时候,它已经消失了,已经变成另外一个样子,甚至连记忆都不太清楚。所以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进行文学写作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事,因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太难被捕捉。”
  是怎样的契机,促使路内开启讲述路小路的故事?这样的问题让路内的思绪回到2006年。那一年夏天,路内空闲时候较多,就回了一趟苏州老家。这一次他发现,他曾经工作的工厂快要消失了,工厂里曾经还有他当年喜欢过、后来失联的一位姑娘。“我忽然想到,是不是应该把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工厂故事写下来。”这就是“追随系列”第一部《少年巴比伦》的由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图据出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