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播出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李雨心)“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当文学家冯至写下这段话时,生动而简练地道出了草堂在“诗圣”杜甫人生坐标中的重要性。可以说,诗圣杜甫与成都草堂的结缘,让一位千古诗人与一座千年名城,在史册上共同谱写了浪漫深情的一笔。
那么,成都与杜甫又是如何相逢的呢?如果观众想要看到杜甫在成都四年的安定生活,见证诗人游历巴蜀、由凡入圣的艰辛心路历程,也许不能忽略一部历史名人文化纪录片,那就是——《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
12月25日晚,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共分为上、下两集,一共50分钟,大量的历史再现,首次还原了杜甫入川和在草堂生活的真实场景。片中聚焦杜甫在巴蜀的故事,记录杜甫在巴蜀地区诗歌风格创作发生改变并达到高峰的历程,探寻杜甫一生中,最为出彩的一段人生经历。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战乱,携家带口,长途跋涉来到成都,修建了草堂作为栖身之所。从此,这间朴素简陋的茅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片圣地,一个象征。杜甫一生在成都生活了近四年,这四年是他最为出彩的一段人生经历。他在这里留下了240余首诗歌,占据他一生创作量的五分之一。
据主创团队介绍,《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按照“家”“国”逻辑构架,上集讲“家”,下集讲“国”。上集名为《草堂入梦》,以家的故事为主线,讲述杜甫在成都安家安心后,诞生了大量具有田园风味的诗歌,诗创新峰的故事;而下集名为《山河为纪》,以忧国忧民的巴蜀游历为主线,讲述杜甫诗歌创作转向“现实主义”,从而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