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莫言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视频连线采访。 (视频截图)
作为文化新闻口线的记者,能直接与作家莫言先生交流采访,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机会。我们曾幻想过采访莫言先生的场景,但的确没想到会通过视频。
我们在成都,莫言先生在北京。约定好3月20日下午两点半,莫言老师准时在线了。一开始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经过几分钟操作调整,终于,穿着深蓝色外套、蓝白格子衬衣,脸上带着笑容的莫言老师,清晰地出现在镜头里,我们都忍不住拍手欢迎起来。
我注意到,莫言先生的个人账号头像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他告诉我们,此前来过四川多次,“跑了很多地方。但最近已有10多年没去四川了。”我们欢迎他再入川见读者,他欣然答应,“期待有机会去。”
在接下来整整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莫言老师坐在一个高大的红色书柜前,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话题,不管是跟AI赛跑,还是下一部小说,或是他眼下投入很大精力的艺术慈善和在高校带青年作家博士生的心得,他侃侃而谈,有问必答,并不像他的名字“莫言”。
在交流中,我们得知,今年69岁的莫言先生,正在为他的许多梦想而努力:完成从小说家到戏剧家的转型,为更多的先心病患儿筹款……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活力满满的莫言,带着当下年轻人推崇的“松弛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就是这样的状态吧。
和十多年前刚获“诺奖”时相比,莫言先生的心境已有了很大不同:他变得松弛多了。他自己也坦承,刚获“诺奖”时,他“有点拘谨,生怕出言不慎带来麻烦,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放开手脚干自己的事”。
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杰出的作家,迎来崭新的创作生命。他还在学习。他自觉青年时代在古典文学上有短板,所以主动补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研究古典文学上。一个学习中的莫言先生,一个在艺术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的莫言先生,让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