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特别报道-
A6特别报道
  • ·12岁孤独症孩子成为乐队主唱
  • ·华西都市报社2024年度报纸分发运输服务招标公告
  • ·AI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AI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

专访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为准备诊断孤独症患儿和行为康复带来了更多可能性。4月1日,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脑健康+人工智能”的科技成果转换,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开发了基于脑电生物标记物技术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脑影像分析技术的精准神经干预系统等。目前,相关的技术已服务800余名孤独症儿童。
  《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其中,0至14岁儿童约有300万-500万。
  作为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的行为障碍等,多数在3岁以前发病。“孤独症患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通俗来讲就是每位孤独症患儿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冯睿说,在行为康复阶段,对不同的孤独症患者来说,相同的康复手段不太能达成同样的效果。但孤独症患者在接受专业的指导和训练后,对社会交往的能力、交流的障碍和刻板的行为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多数是可以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
  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与孤独症诊疗上的跨学科应用早已不是蓝图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目前国内主流的孤独症判断方式是以筛查量表为主,同时辅以医生丰富的经验进行判断,并非一个量化的标准。”冯睿说,有了基于脑电生物标记物技术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再逐渐经过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后期还会逐渐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为创新中心中科技转化的另一项成果,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段旭君团队通过构建孤独症患儿个体脑影像模型,精准地将经颅磁刺激脉冲作用于孤独症社交障碍环路个体靶点上,研发了全球领先的“基于个性化脑影像分析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为超过80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康复治疗,治疗响应率超过80%,治疗后,孤独症患儿在语言、社交、认知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
  “当前,孤独症康复老师数量的欠缺和水平的良莠不齐,都是制约孤独症康复服务发展的瓶颈。”冯睿谈到,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的行为康复老师即便做得再好,一次最多也只能帮助3-5个孩子,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选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