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直观、精炼地展现研究成果
资阳濛溪河遗址微型“博物馆”展示的五种石器技术模型。
8月1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资阳市博物馆联合打造的资阳濛溪河遗址微型“博物馆”已正式亮相。此外,位于四川的另一处重要旧石器遗址——遂宁桃花河遗址现场,同样布置了小型陈列室。
所谓微型“博物馆”,即在遗址旁建立小型陈列室,以类似于博物馆展陈的方式展示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更直观、精炼地展现研究成果,通过科普,向公众展示遗址发掘的意义,乃至考古对认识当今世界的意义。这是一种考古工作的新模式,旨在用学术成果回馈社会。
资阳濛溪河遗址小型陈列室陈列的内容分为五个篇章,即“序章:遗址的发现与古环境的重建”“第一单元:生产资料——采集狩猎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第二单元:生活对象——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食谱构成”“第三单元:精神世界——象征和艺术意识的萌芽”“尾声:未尽的探索”,分别对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石器、骨器、木器、动植物资源,以及带刻划痕迹的骨骼、橡果、石头等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展示。
“陈列室选址在濛溪河遗址旁边,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将陈列内容与现场遗址结合起来。”资阳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负责人黄媛说,遗址现场能展示出土遗物的埋藏环境,陈列能够提供科学的展陈,让公众在遗址现场有更完整的参观体验。
在设计方面,陈列内容也以尽可能全面展示出土文物为主,将濛溪河遗址大量的发现进行了一个分类概括,尽可能地陈列出有代表性的遗物。“比如有专门针对生产资料、生活对象设计的板块。”黄媛说。同时,展览还展示了骨器、木器、种类较多的植物种子等,这些都是依照濛溪河遗址突出特点进行打造的。
在陈列的内容中,有两处精心的设计。一处是根据石器技术发展历程中比较有名的五种技术模型,定制可供直接触摸的模型。“公众能够一边了解以前的石器技术,一边感受石器的锋利程度等细节。”另外一处就是在展馆的抽屉里,放置了植物、植物种子。“公众能够看到这些从濛溪河出土的植物种子,长成植物后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接骨草;也能将现在的种子与展柜中出土的种子进行对比。”黄媛补充道。如此一来,既符合全面展示遗址的初衷,又兼顾了互动性。
旧石器考古对于公众来说,有着较高的门槛。如何通过这些石器、骨器、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看到远古时代的生活生产画面?陈列同样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不让旧石器遗址和出土遗物难以理解,我们尽可能将濛溪河遗址与其他遗址建立一个联系,例如鲤鱼桥遗址,让大家在横向、纵向的对比中,了解到濛溪河遗址的意义。”黄媛说,微型“博物馆”建立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让更多观众,尤其是本地观众知道,这里还有一个这么珍贵的濛溪河遗址。
位于四川的另一处重要旧石器遗址——遂宁桃花河遗址现场,同样布置了小型陈列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虽然濛溪河遗址微型“博物馆”的面积不大,但展陈内容很全面,能够在遗址现场反映历史和核心文化价值。桃花河遗址的陈列室,也具备了同样的性质。“我希望以后能够建设更多这样的设施,在学术之外,更加生动形象地开展普及工作,让普通大众也能感受到旧石器遗址的文化价值。”他说。
此外,高星还提到,新媒体手段、媒体宣传、科普文章和著作等都能普及遗址的价值,讲解遗址所反映的过去人类的生产生活,让公众明白,过去的人类、社会与如今的人类、社会有何关系。“让大众有感,让学术的成果回馈社会,为当代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星说。
桃花河遗址的发现、研究,对当地来说是一件幸事。“桃花河遗址还有非常重要的文旅价值。将来,我希望它能成为这个区域的一张文化名片,为当地提升文化底蕴,为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拓展、文旅资源的开发,提供好的资源和契机。”高星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