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四川两处旧石器遗址微型“博物馆”亮相
  • ·在山林荒野间寻觅文物的踪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山林荒野间寻觅文物的踪影

走进四川“四普人”平凡的一天

通江县文物普查人员在进行实地调查。受访者供图

  5月伊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进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目前,四川已全面建立普查专业队伍365支、共计4500余人,他们顶着烈日穿梭在旷野之中,让隐蔽在荒芜中的文物被看见、受保护。巴中市通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伟生、资阳市安岳石窟研究院文化研究科科长杨秀伟,就是四川数千位“四普人”的缩影。
  此前,“四普”在全国挑选了多地作为普查试点,巴中市通江县、资阳市安岳县入选,四川也成为唯一有两个试点的省份。在试点工作中,通江县新发现14处古墓葬,安岳县新发现45处摩崖造像。
  在高温天气和复杂自然环境的双重考验中,文物普查工作者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工作里,实现平凡中的不凡坚守?让我们在陈伟生和杨秀伟的讲述中,走进四川“四普人”看似普通却充实的一天。

在大山深处找寻文化遗迹
“几乎翻遍了周围的每一块石头”


  “一组出发。”“二组,已出发。”
  8月14日清晨6点53分,陈伟生所在的通江“四普”工作群已热闹起来。群聊中,参与“四普”工作的各个小组已集结完毕,开始踏上未知的实地调查路途。而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几个月中,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
  时隔17年,“四普”大幕徐徐拉开,此次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四川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数量多、分布散。这也意味着,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于野外,它们需要被发现,更需要被保护。
  “通江县坐落在大山之中,近几年来生态环境好,山上植被茂盛,这也给文物普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繁忙的实地调查工作中,陈伟生在中午用餐休整的间隙,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
  “通江的蜀道遗迹丰富,米仓道和荔枝道在古时都是繁忙大道,可因时间久远,这些道路没人通行后,就被植被所掩盖,基本没路了。像今天我们去的阎王碥栈道,也是蜀道的一段,我们需要过河拍照,记录这段遗迹的位置信息。”陈伟生说,不仅路途艰难,文物本体周边的环境极为复杂,蛇和马蜂也是调查过程中出现的“常客”。这个季节蚊虫非常多,马蜂也很多,我们好几个队员都被马蜂蜇过。”他说。
  可过程的艰辛,无法阻挡收获的喜悦。陈伟生回忆道,此前在调查红军石刻标语时,他们在当地老人提供的线索中,几乎翻遍了山林周围的每一块石头,找寻了两个多小时,才在满是苔藓覆盖的岩石上,找到了一幅此前从未被发现的石刻标语。虽已经过去了一段时日,陈伟生仍清楚记得上面刻下的文字。“这幅标语的规模不小,所刻的文字内容还有书法艺术都颇具价值。那一刻,真的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他说。

在荆棘密布间发现摩崖造像


“过程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安岳,坐落于四川盆地中部的县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安岳县,全县46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石窟的开凿年代从五代、唐宋延续至明清。但这些历史悠久,承载厚重文化底蕴的石窟,大多散落在乡间田野。于是,在清晨的朝霞出现之时,杨秀伟与文物普查小组的伙伴也踏上了寻找石窟的路途。
  “最大的问题是不好找。”杨秀伟描述道,文物点大多在深山老林中,山野间荆棘密布、野草茂盛、乱石挡道,再加上天气炎热,他与同伴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会儿衣服被刮破了,或者人摔倒了,中暑了。”他说。
  在安岳石窟研究院发布的《石窟寺调查日记》中,有一篇杨秀伟撰写的文章,里面记载了他与同伴前往垮石岩进行调查的小故事。杨秀伟说,那是“三普”时记录过的文物点位,此前有人担心这处摩崖造像已消失。“四普”伊始,杨秀伟就想去此处,可经过的路途一边是陡直的山崖,另一边是杂草荒树疯长的峭壁。在普查的过程中,队员们一路小心翼翼,身体紧贴石壁,双手摸着石头,一步一移。
  “在荆棘丛里穿行了至少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垮石岩摩崖造像,走近一看,龛窟保存完好,造像未遭任何损坏,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谢天谢地,为了这一刻,大家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他说。
  杨秀伟说,此次“四普”的要求,是要做到“应普尽普、应保尽保”,所以宁可走冤枉路,也不敢放过任何一丝文物的线索。
  “做文物工作就是这样的,首先要有责任心,还要有情怀。不热爱这份工作,是坚持不下去的。我们每天也是如此,迎着朝霞,送走晚霞,很辛苦。但发现了有价值的内容,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杨秀伟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