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操。
▶▶“过去我们都用的国外进口设备,价格高、维修成本高,现在用上了先进的国产设备,不仅成本降下来了,精度还提高了。”近日,在江苏常州某重点企业,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数控机床——五轴叶片加工中心,被应用于汽轮机和燃气轮叶片的生产。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先进制造”,不是诞生在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院所,而在一所职业本科院校——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高温合金切削”省级工程实验室里。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职业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四川,职业教育大变革已经开启,并交出了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答卷。
五轴叶片加工中心被广泛应用于复杂零部件的加工,在“高温合金切削”省级工程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袁秀坤说:“汽轮机叶片,以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精度在0.1毫米,我们现在能做到0.06毫米,而我们的目标是达到航空要求的0.025毫米。”该设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叶片高精度五轴联动加工领域的技术空白,目前正在申请“四川省首台套”。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2021届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张煜奇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便通过招募,成为了“高温合金切削”省级工程实验室的科研助理。大一学习基础知识,大二开始“跟着项目走”,在校期间,张煜奇深度参与了五轴叶片加工中心的研制。“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实际上手解决具体问题。”他记得在参与建设工艺参数库的时候,团队经历了3000多次实验。
“企业提出相关的需求,我们老师、学生就以共同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其中。”袁秀坤说,结合生产需求进行“定制化”人才培养,符合当下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我们的学生还没毕业,很多就被企业抢着要了。”
其实,在进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任教之前,袁秀坤在企业一线工作了28年。他坦言,过去,学生不了解生产一线,教师不熟悉行业最新应用技术,于是,“学校教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如何让职业教育对接市场需求,让教学内容挂钩企业最新的理念和技术?这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所在的德阳,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学校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紧跟科技发展,整合各方资源,校企共建了以4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6个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大力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为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好务。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这是我们与企业良性互动最好的写照。”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冯锦春说。
四川是职业教育大省,现有职业学校528所,在校学生206.3万人。近年来,四川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引领和项目驱动,构建“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园区+联盟”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在宜宾,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宜宾燃面学院”,挖掘燃面技艺和地方名小吃文化;在成都,农业农村厅与崇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四川乡村振兴职业学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在广安,广安数字经济职业学院项目已正式落地,建成后,将成为数字经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可以看到,四川高职院校群不断扩容,四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版图愈加清晰。
就在近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推进职普教育全面融通。这不仅是四川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也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图据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