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0 特刊-
A20特刊
  • ·职校生成了求职市场“黑马”
  • ·让更多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成都有一间“网班”教室

让更多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成都市实验小学内,有几间“特色”教室:教室内,从天花板上往下悬挂着数十支话筒,墙上四角都安装了摄像头,黑板旁的多媒体设备也比普通教室多了几台。校园内,老师和孩子们将这些教室称为“网班教室”。在这里开展的课程都会被全程录制,变成教学资源被输送至全国各地。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校园,成都实验小学拥有丰富和先进的办学经验。通过这些“网班教室”,实小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分享给民族地区、偏远地区的教师。他们结合当地学情,再次消化,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全新的课程。
  成都实验小学网校2012诞生。截至2024831,植入式教学合作共有169学校,惠及班级1842,教师5526,学生92100

实小网校究竟是啥?


  2012年,为助力《四川省振兴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成都市实验小学网校应运而生,被称为“全国首家全日制小学网校”。在这里,成都实验小学教师们的课程被完整录制,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分享到四川的甘孜、阿坝、凉山,以及青海、贵州、甘肃、广西等地。
  “小学教育有特殊性,我们采用的不是直播课授课,而是植入式教学的方法,不仅将课程资源共享给远端,还将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传递给远端,希望用大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全面发展。”成都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刘晓虹介绍,通过网校平台,实小教师在前端上课后,网校平台对课程进行全程录制,并采集授课老师的备课资料、教案、课件、课后作业资料等同步上传,供远端学校老师自行取用,远端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学情再加工,将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学生。此外,还会定时收集远端学校教师的疑问,组织前端学校教师和远端学校教师的交流、答疑。
  刘晓虹认为,实小网校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持续性和常态化——实小网校毫无保留地将教师的资源、课程的资源进行分享,整个过程是持续性的、无遗漏的、完全连接的。“我们非常愿意看到远端学校能够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能够通过网校的资源交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再创造,形成特有的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刘晓虹说,这也正是网校成立的初衷。

网校带来的改变


  实际上,网校带来的不仅是线上教育资源的分享,此前,成都市实验小学和远端学校也曾组织开展线下活动。
  刘晓虹曾前往实小网校位于甘孜州炉霍县的远端学校实地考察。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虽在大山深处,但这所学校几乎是县城中最好的建筑。“我在学校食堂看到现场的管理情况和制度,感觉他们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们学校办学理念的影响。”
  那一次的经历还让她对民族地区的孩子刮目相看。“孩子们在教室里沉浸式读书的模样,那种投入让人触动颇深。”刘晓虹说,远端学校也给他们带来许多启示,“之后,我们也在做一些共享课程开发,把民族地区的课程带到城市来。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教学相长’的。”刘晓虹举例说,比如有一次,实小邀请了西昌一所远端学校的教师来到实小讲学,为孩子们详细讲解西昌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等,解读背后的意义,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
  此外,成都市实验小学还曾邀请远端学校的部分孩子来到成都,用一周的时间和实小网班的学生同吃同住,在这个过程中,两地孩子的视野都得以拓宽。“你能够明显感受到,刚来时,远端学校的孩子是有些拘谨的,但是一周之后,两地小朋友已经好得不得了。”刘晓虹说,希望通过这种交流,促使两地学生共同成长,让他们的眼界更宽阔,了解更大的世界,相互弥补认知上的不足。
  从教28年的刘晓虹见证了网校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她看来,网校的意义并不止于将课程输送至偏远民族地区,更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职责。“无论是作为教师或者管理者,我们只能面对一小部分学生,受益人是很少的。”刘晓虹说,基于技术支持,实小网校能够将教学实践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使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