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代家寺,就是现在的代寺镇,它是一个“旱码头”,是富顺连通泸州、隆昌的陆路交通枢纽。据传明朝年间,戴姓家族在此地建庙,并刻“戴家寺”于石,后来此地逐渐形成集市,人们也就称其为“戴家寺”。再后来,因为简化字的推广和行政区划命名等多种原因,“戴家寺”也就简化成了“代家寺”“代寺”。
川主庙是一段历史。它是代家寺重要的古建筑,也承载着无数“代寺人”难以割舍的文化记忆。据说代家寺的川主庙始建于清代,原建有正殿和左右两殿,中间为天井,还筑有戏台,曾为富顺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川主庙宇,庙内塑有高约3米的川主菩萨,两边为其他神明塑像,雕塑精细、传神。后来大部分建筑及塑像都被拆除了,仅存下戏楼及左右厢房。在岁月变迁中,它默默见证着代家寺的发展,如一本泛黄的古籍记录着历史发展,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我小时候一直不知道川主庙是拜哪个菩萨的庙。后来了解到四川许多地方都建有川主庙,也有川主寺,有的供奉大禹,有的供奉李冰,还有的供奉“二郎神”……一种期待护佑川民的寄托以川主庙的形式散落在了巴蜀各个乡野村镇。
川主庙是一个地方文化中心。代家寺的川主庙有个高高的戏楼,左右两边是长长的厢房。戏楼下和厢房下都开有茶馆,平时没有戏班唱戏时就是人们喝茶聊天的地方,有坐堂说书的、有江湖杂耍的、有剃头理发的、也有摆摊测卦的,各种信息在这里交汇,从而成为一个文化中心,那时人们的口头禅就是“在川主庙听到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川主庙的戏楼仍然发挥着唱戏场所的重要作用,那时川戏还是人们娱乐的主要节目。不同的戏班子演的戏种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一般以川剧班为主,每个戏班子都会驻扎十天半个月。戏台中间的舞台位置是演戏用的,两侧柱台则是乐班的位置,有时吸引人们眼球的往往是两侧的乐班,不自觉地会随锣鼓的声音摇头晃脑地敲打起来。也记不清眼巴巴在台下守了多少戏,只隐约记得那艳丽的服饰、穿梭的龙套、好听的高腔……那独具魅力的戏曲文化也就在不经意间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川主庙是一个热闹的集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川主庙成为代家寺主要的集市地点,戏楼下、厢房楼下和中间平坝都是买卖东西的地方。平时中间平坝主要卖竹篓、箩筐等各式手工制品,台阶成为人们卖鸡蛋、鸭蛋和交易大米、豆类的地方,台阶上的平坝则主要是买卖畜禽的地方。每逢二五八赶场时,川主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就挤满了人,说话声、敲打东西声、动物叫声等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如今的川主庙成为了代寺镇中心医院的一部分,戏楼经过保持原貌的修缮后更加光彩。长久以来,川主庙也成为了代家寺平安守护的象征,有了川主庙的存在,让人们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寄托。现在它有机地融入了镇中心医院,成为了医院的一部分,而原来戏楼中间的上下场地也变成了中医部的所在,这是一种从心灵到护卫身体安康的延续,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