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这般奇妙,与一个地方有缘,哪怕是只有一丝一缕的关系,也会丝丝入扣,灵魂契合,最终牢牢地拴在一起,恰如命里注定的“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吧。成都如此,温江如此,鲁家滩亦是如此。
2004年,上大学,从达州老家来到了成都;大学时候,又因为陪着班里一位专升本的同学到交院的厚街玩耍,遇上旁边就读财大的高中同学,她还用做家教的薪水请我们大吃了一顿,与温江、温江的美食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多年后换工作从深圳又辗转回到成都,跟同事一同在温江大学城看房、买房、定居,从此与温江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又因为参加温江马拉松,路过一方净土——鲁家滩,震慑于温江的此等悠闲、恬静之所,从此深爱着这片土地,连呼吸都朝着那个方向。
如果说大学时候的游玩显得随心所欲、玩世不恭,而工作后的定居则多少有些深思熟虑后的利弊权衡,然后重重地扎进这片土地,把生活里的琐碎化作沙子沟、杨柳河、金马河、东大街、西大街等等熟悉的地名,把工作、学习、生活的颠肺流离化作4号线的地铁站点——杨柳河、凤溪河、万盛!
记得第一次来温江的时候,和同学一起不紧不慢地穿行在一条人多的小巷子,天空还在下着小雨,我们都没有带伞,然后在一家馆子边停靠,也许是因为饥肠辘辘,也许是因为路边美食一绝,吃到嘴边的东西是那么美味,至于具体是吃的什么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但是那绝妙的香味和我们大快朵颐的狼狈样,足以令路人垂涎不假。走过那条热闹的巷子后,突然就变得冷清起来,然后我们便急着去找公交站,回郫县学校。那时候的街道还有些破旧,路也比较窄。
2012年夏天,当我再次来到温江时候,已经是距第一次踏入温江后6年时光。这个时候,大学城的道路已经很是宽阔,各个楼盘加起了高高的塔架,起吊着城市的“繁荣”,挖土机绷紧“青筋暴起”嗷嗷叫着,通宵的路灯把荒芜的城市角落照得灯火通明。大学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大学高密度人员流动牵动着温江城市的“人潮涌动”,行走的人群,带动着“行走的经济”,自成一格,组建起了温江新城的怡然自乐。大学周边各种生活配套应有尽有,生活在大学周边,看着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也见证着校园外的商品房也“应运而生”。新增的人口把新增的中小学“团团围住”。活络的圈子继续往外辐射,变成一个更大的圈子。一个个小圈子扩张、交汇,变成了一个大的区域,特别是地铁4号线、17号线,更是把温江包围进了成都。
一路走来,见证了温江城市的发展,也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从心高气傲的愣头青逐渐走向成熟,自行车、电瓶车、小车,到飞快的地铁,速度的飙升牵引着岁月里跌跌撞撞的人生,只有经历了许多的事情,才会从容淡定、波澜不惊,也许成长就是把自己的心事埋藏在心底,也许成长就是把自己的不快融入脚下的土地。
时常跑到鲁家滩,想要把内心的浮躁在一方水域抹平,把工作生活的压力释放在奔跑的足底。随着惊起的白鹭,是挥汗如雨后的酣畅淋漓。跑得累了,就静静地沿着绿道懒懒地走两步,什么也不去想,就望着前头那靠着浅滩白色的带子和头上的天高云淡感觉特别轻松。时常在想,人都是矛盾的,我们都是行走在城市边缘人,站在城市外面巴望着城市的繁华躁动,而站在城市里边又羡慕乡村的宁静恬然。
而这些突然蹦到脑海的思绪,会被头上“嗡嗡”飞来的战斗机扰乱了这份宁静,顿时让心里一紧,勾起一些新的思考,目送着它盘旋后离去后又重回鲁家滩的清净,不自觉跳出“鲁家滩前白鹭飞”。是的,白鹭飞,心情也在飞。
世界还真就是这般奇妙,与温江的不解之缘化作了脚下的根般一世笃定,在鲁家滩找到内心的从容淡定,大致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是的,第二故乡。